□ 本报记者 王涛 实习生 刘洁
出生在临县白文镇南庄村的郝夏媛,患有肢体二级残疾,这使她在求学和生活等方面都要比同龄人吃力的多。然而带着骨子里不服输、不认命的倔强,带着对知识的渴望,郝夏媛十年如一日地顽强拼搏着,终于在2023年夏季如愿以偿地收到了山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随之而来的大学学费、生活费以及来自家庭方面的经济压力,让郝夏媛在每一笔花销上都需思量再三,生活非常拮据。
就在此时,“扶残助学(大学生)圆梦工程”让郝夏媛看到了希望。在市县残联的共同帮助下,郝夏媛拿到了属于她的扶残助学金,这为她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郝夏媛满怀感激之情地说道:“‘扶残助学圆梦工程’的实施,能够帮助我顺利完成学业,真的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残联同志们的热心和温暖。”
“扶残助学(大学生)圆梦工程”不仅让残疾学子圆梦象牙塔,还让残疾人家庭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
张玉晋是肢体残疾人,因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导致残疾,妻子也是因先天脚部疾病导致残疾。夫妻二人都无法进行体力劳动,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就靠收发快递做小本生意,生活非常艰辛。张玉晋的大女儿是山西大同大学的一名本科生,小女儿还在读小学。对于没有固定经济来源的他们,要供养两个孩子上学,显然很吃力。“扶残助学圆梦工程”的实施,犹如雪中送炭,根据张玉晋的家庭条件,大女儿可以每年都获得政府补贴的5000元助学金,这大大减轻了他们的生活负担。在摸排过程中,市残联同志还为他们送上米面油等慰问品,当接过慰问品的那一刻,他们用最真诚朴实的话语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感谢残联送来的温暖。
田笔峰是肢体重度残疾人,生活无法自理,全靠母亲一家人照顾。儿子王峥就读于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仅靠丈夫一人在外打杂工赚取微薄收入,日常靠低保金维持生活开支以及教育费用,经济十分困难。在市残联工作人员的帮助和指导下,根据相关政策,田笔峰可以领取4000元扶残助学金。田笔峰及其家属对国家的好政策赞不绝口,表示一定要让子女好好学习,用自己的能力回报社会。
“扶残助学(大学生)圆梦工程”是2023山西省政府12件民生实事之一,也是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以期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大学生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大学生圆上大学梦。“扶残助学(大学生)圆梦工程”扶助对象为山西省户籍在校残疾人大学生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在校大学生,资助标准为专科生每人每年4000元,本科生每人每年5000元,研究生每人每年6000元。
关心关爱弱势群体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市对“扶残助学(大学生)圆梦工程”高度重视,及时出台助学方案并成立工作领导组,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加强部门协作,确保项目有序开展。市残联作为项目承办实施主体单位,多次召开党组扩大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全力推动工作落实。他们严格时间节点与程序规划,多次开展调查摸底核实、资料审核,确保资助对象精准、资助流程规范、资金支付及时,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工作推进过程中,市县残联严格按照要求,开展了三次摸底核实。同时认真开展数据比对工作,积极与民政部门协调,多次开展低保与低保边缘家庭数据比对,确保资助对象精准。经过市残联集中审核、县级残联交叉审核,最终确定全市符合资助条件的救助对象966人,共需资金453.9万元。其中,残疾人大学生186人,86.8万元;残疾人家庭子女大学生780人,367.1万元。大专生363人,本科生531人,研究生72人。2023年8月3日,全市“扶残助学(大学生)圆梦工程”圆满完成,966名受助对象全部收到助学款。
市残联负责人表示,今后将加大资金使用监管力度,严格资金使用与管理,通过实地走访、电话抽查、翻阅资料等方式不定期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助学资金专款专用,应资尽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