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每个人都在努力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幸福生活没有标准答案,但它一定离不开以下这些因素:健康的身体、和谐的家庭、稳定的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实的精神世界等等。
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将分享一些幸福生活的故事和经验,探讨如何获得幸福,如何保持幸福,如何分享幸福。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和经验,激发大家对幸福的思考和追求,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幸福生活”,感受幸福的力量,创造幸福的未来!
丁华:
追逐梦想 拥抱幸福
□ 本报记者 刘丽霞
秋去冬来,时光荏苒,又是一年考研时。“看着学弟学妹们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我仿佛看到了当初坚守梦想的自己,我觉得既然选择了脚下这条考研路,那就继续走下去,希望他们能够取得好成绩,去追寻心中的那道光。”丁华感慨道。
23岁的丁华是吕梁学院物理系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如愿考取了太原理工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我本科学的专业就是物理,就这个学科性质来说,大学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造,才能精进技能,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所以在大三下学期的时候,我就萌生了考研的想法。”谈及考研的初衷丁华表示。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这是丁华一直以来坚守的人生信条。在大学读书期间,她认真努力,刻苦钻研所学知识,考取了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在课余时间,她结合就业实际需求,搭建平台,创办了吕梁学院学生师范类技能协会,并发展协会会员120余人,她担任会长,主要负责举办师范类学生的讲课、说课大赛,以提升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授课技能。“这些实践经历对我来说都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我觉得对后来的考研有很大的帮助。”丁华告诉记者。
“在确定好考研目标后,我就开始收集各种信息,选择目标院校,请教有经验的学长学姐,然后进行备考,对于我来说普通物理和量子力学是基础的专业课程,最难的是英语,于是我提早准备,每天泡在图书馆里学习,找网课资源、背单词、做真题、听时政新闻、进行模拟测试……从白天到黑夜,从酷暑到严寒,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年多。”丁华说。一个个奋战的日夜,看似波澜不惊、无人知晓,但初升的太阳、落日的余晖、夜晚的星光点点共同照亮了她前行的路,书桌上的一盏夜灯、一根根空笔芯、不断增厚的草稿本都是丁华考研路上的见证者。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最终,她得偿所愿。“分数线是290,我考了314分,我们班总共有40个人,最后考上了8个,我们宿舍就有3个。”丁华笑着说道。
谈及下一步的打算,丁华表示,在研究生阶段,她所学专业的方向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这是一种新型的光伏产品,成本低、工艺简单、效率高,若投入大规模生产,发展前景很广阔。目前,她们还在进行实验研究,未来她可能会继续读博或者去能源大厂做研发,探索更加广阔的世界,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拥抱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刘小晋:
让居民生活更美好
□ 本报记者 罗丽
一个人,一方格,一双腿,穿梭在楼栋之中;一个包,一支笔,一个本,记录着社情民意。这就是29岁的网格员刘小晋的日常。
网格是基层服务管理的最基本单元,与群众联系最紧密、最直接、最快捷。2022年12月,刘小晋加入了社区网格员队伍,开始服务离石区交通路社区第5网格机械处小区。信息采集、服务代办、矛盾纠纷调解、理论政策宣传……小区内经常可以看到刘小晋穿着蓝马甲忙碌的身影。回想自己刚成为社区“网格员”的时候,刘小晋直言:“开始下沉为网格员时,既不熟事、也不熟路,居民朋友很多不知道社区网格员是干什么的,尽管我带着工作证去,他们也不相信,吃‘闭门羹’的事情时有发生。”
刘小晋所在的机械处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总共有166户、486个居民。为了能让小区居民记住自己,刘小晋借着日常巡查的机会有事没事就到居民中间“凑热闹”。“就是和大伙聊天嘛,顺着他们的话题来就好。通过聊天,能精准收集群众的诉求,而这种诉求不只是一个人,可以是一类人。”刘小晋说,如果一个诉求的表达在居民里形成共性话题,那么这个诉求就需要思考推敲,能在我们这个层面解决掉的就尽量为居民做,把问题消化在最基层,解决不了的我们及时反馈给社区,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旋钮轻启,燃气灶喷出浅蓝色的火苗,火力旺盛,居民期盼已久的天然气终于通了。机械处小区西院修建于1996年,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多年来一直未能接入管道燃气。“啥时候能用上天然气”成了大家多年来的心愿。了解情况后,刘小晋立即走访入户收集居民安装户数及基本信息,并及时上报社区领导,协助社区举行说事议事会,与燃气公司多方协调解决事宜。当试燃的火苗冉冉升起时,也“点燃”了居民们的新生活,大伙纷纷在网格群感谢刘小晋的付出。
从陌生到熟悉,从回避到亲近,刘小晋用脚步拉近了与居民的距离,用服务换来了居民的信任。“小刘,天然气费怎么交,公交卡在哪办,医疗保险在哪交,护工培训需要什么条件……”如今,越来越多的小区居民遇事,就会想到刘小晋这个“百事通”。刘小晋说:“网格员虽小,却肩负重任。让更多的居民享受到网格便捷、贴心的服务,这是我作为网格员的责任,也是我的幸福。”
林奴爱:
现在的生活比糖甜
□ 本报记者 刘子璇
幸福是什么?每个年龄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87岁的林奴爱老人觉得自己现在最大的幸福就是儿孙绕膝、安度晚年。
林奴爱是临县临泉镇人,出生于1937年,自小家境贫寒,因此不到18岁就嫁了人,几十年时间里辛苦拉扯大了7个孩子。说起从前的生活是啥样?她说,可能现在的孩子们想都想不到。以前是吃不饱穿不暖,遇到荒年,种下的粮食都不够孩子们吃,饿着肚子干活更是常有的事。生活条件更是叫差,人们走的是尘土飞扬的土路,下雨了就连山也下不了,住的是半崖上人工挖开的土窑洞,出门全靠两条腿,扛东西全靠两只手,生病了都不敢请医生看,更不用说进医院治了。
林奴爱经常和晚辈们说,现在的生活比小时候吃的糖还甜,一定要好好珍惜。老人家每个月都能领上国家发的60岁以上的基础养老金和80岁以上的高龄津贴,每个月能领200多元,还有老伴去世后的遗属补助,生活根本不用愁。“更没想到的是,现在看病,连住院费都能报销。村里以前的贫困户现在也脱了贫,有的还住上了新房。有时儿子开车带着自己回老家,村民们聚在一起时都说,这要放在以前,做梦都是梦不到的事情。国家的这些好政策,是说也说不完,享也享不尽。”林奴爱缓缓说着。
如今,老人住在县城的楼房里,温暖舒适。孩子们也非常孝顺,她的大儿子和大女儿都退了休,24小时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其他孩子们也都会隔三差五回来陪她住几天。老人的孙子、外孙带上曾外孙有20多个,也经常和她视频聊天,放了假大家都会回家看望她,一家人围坐一起好不热闹。
有时闲下来晒太阳的时候,林奴爱老人就会回想自己小时候的日子,也会想到结婚后养育孩子们的日子,还会想到以前因为得了病没好好治疗而早早去世了的村民。她说,如果他们能来现在的时代看看,一定会非常感到惊奇,也一定会羡慕现在,这么美好的生活。
现在林奴爱的年龄虽然也大了,前两年还因为骨折行动不便,但她仍旧觉得自己精气神还很好,身体也很硬朗。她经常对自己说,一定要好好保养身体,争取健健康康活到100岁!
王丽丽:
三尺讲台上的幸福
□ 本报记者 李亚芝
早上八点不到,方山县城内一小的王丽丽老师就已经站在了三年级170班的教室门口了,看着自己的学生一个一个的背着书包走进教室,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学生都来了,她才放心的去办公室评改学生的作业。这是王丽丽的日常,作为170班的班主任,有各种大小事都要她操心,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老师的辛苦和幸福感都来自于这份操心中。
“说实话,老师的工作并不轻松,作为一名小学老师,除了教学工作外,日常还需和家长保持沟通交流。”已经有16年教龄的王丽丽一边批改作业一边说:“这么多年,依旧还是喜欢站在讲台上的感觉,当看着台下的孩子们求知的眼睛,还有答对问题就开心的时候,就觉得很有成就感,这也是当老师的意义所在吧。”
说起自己当老师的幸福瞬间,王丽丽说:“这就多了,学生虽然很小,但是表达自己的喜欢是最直接的。有时候学生会偷偷的将好吃的小零食拿给我,他们稚嫩又真诚的样子让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还有一次,语文老师说以“自己最喜欢的老师”为题写一篇作文,学生们大部分都写的王老师,这也让她觉得自己的辛苦是值得的。“尤其是每次教师节的时候学生会在小纸条上写上‘祝王老师永远年轻漂亮’‘祝老师节日快乐’‘老师我爱你’等等,还用彩笔精心的画一颗小心心之类的,字虽然歪歪扭扭,但是你能想象学生写这几个字时的认真。有的会叠一个什么都不像的东西,还一脸骄傲的送给你。孩子们或顽皮好动,或者聪颖乖巧,脑洞大开,千奇百怪。学生是天真的,可爱的,学生的事零零散散,却如同细碎的银两,每每回想起来,都让人开心。老师的幸福就在这师生关系中,学生的肯定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感。”说起这些,王丽丽眼神里都闪着光。
每一届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毕业,王丽丽看着学生一年一年的长大,在各方面都有所成长,看到自己的辛勤耕耘在学生们身上结出丰硕的果实颇为欣慰。王丽丽说:“每次走在大街上,有些学生已经毕业了,远远的看到我,都会开心地跑过来,说‘老师好’,这一声问候,就是我最值得骄傲和感到幸福的事了。”
图为王丽丽和她的学生。
图为刘小晋记录社情民意。
图为丁华在参加说课大赛。
图为林奴爱老人与儿子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