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新观察

小阁楼里的“民间表达”

——探秘柳林“盘子”

清光绪二十六年间的雷家前头“盘子”。冯海砚 摄

□ 本报记者 冯海砚

民间的东西终归还得回归民间,柳林“盘子”也一样。

过了正月十五,在柳林城郊及穆村一带,洒落在各个街道和社区的大大小小“盘子”不下二百多个。来“盘子会”上凑红火的还有“垒旺火”“转九曲”“弹唱”“闹秧歌”等地方民俗。

这似乎是柳林人独有的过节方式。而这份“独有”只有“小阁楼”里的各路神仙看得最清楚、最逼真。

这个形近神似阁楼的小型仿古建筑模型就是柳林民间的“盘子”。“盘子”一般高约三到四米,分为四角、六角、八角,单层、双层、多层,设计风格迥异,造型千变万化。这种木制的“小阁楼”多采用质地细密而又硬实的上等木料制作而成,它吸收了我国园林古建中亭台轩榭、飞檐斗拱的制作技艺和中国画的美术精髓,融入了现代声光电技术,按其自身结构形式,可以分设出几个甚至十几个神龛,分别供奉彩绘的天官、财神、送子娘娘、观音菩萨等神像。在元宵节灯火辉映下,“盘子”内部壁画中的图案和神仙显得愈加栩栩如生,大有呼之欲出之势。

柳林“盘子”工艺的精美绝伦,无不让人惊叹!

在柳林人看来,“盘子”的好更在于能够祈福祈愿、祈求安康,而在每一次“盘子会”上,让柳林人身心自如的是“盘子”前垒起的旺火,对面搭台演唱的民间小曲,以及中间布下的“九曲黄河灯阵”。

当代诗人张不代到过柳林,观赏过柳林“盘子会”,写下了“好个盘子节,转盘如神游!”的打油诗。

张不代难道品味到了柳林人的“独特”?

正月十七晚,记者慕名来到柳林县城,一来探寻这份“独特”,二来也学着张不代“神游”一次。

要想真正体会张不代的“神游”,不是易事。一路走走停停,记者难寻一处“盘子”。好不容易瞅到一个,“盘子”前却不见人,更没有热火朝天的场面。找路人一打听,原来“会子”在晌午就散了,“盘子”里的贡品也都分了下去,下一次的“热闹”得等到正月二十五的“填仓节”。

柳林“盘子会”也叫“天官会会”“小子会会”,搭“会子”时间一般从正月十二开始,到正月二十六结束。“填仓节”当天没有活动的“盘子会”一般会在正月十七八就拆“会子”。

记者眼前的这个“盘子”位于柳林县城薛家湾一带,桌上没有贡品,花灯彩灯也未通电,但“盘子”没拆除,显然是“填仓节”当天还会热闹起来。

薛家湾一带的“盘子”不算大,双层四面结构。梁栋、斗拱、额眉、围廊、椽柱清晰可见,飞檐、挑角、铜铃、铁马、玻璃、莲花锤、盈联等异常逼真。再细细品味,二龙戏珠、龙凤呈祥、老鼠闹葡萄、孔雀戏牡丹、棋琴书画、八仙用具,麒麟送子,各类花鸟、树木、天上流云、飞禽走兽、历史故事、神话人物和神话传说等元素更是让“盘子”多了几许神秘和神奇。

“盘子”的神秘和神奇还不止这些,最让人捉摸不透的是怎么也不像“盘子”的这个“小阁楼”,为什么会取名“盘子”?

关于柳林“盘子”的最早记忆,时间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那个时候,柳林三镇一带凭借承东启西的地理优势,商贾繁荣,店铺林立,一时富甲一方。出于迎合民间宗教祭祀需求,柳林、穆村一带的能工巧匠从唐代“祭盘”活动中获取灵感,将民间庙宇和神像按比例进行缩小,再选取上好木料进行精雕细刻,最后上漆彩绘,一个活卯活鞘、装拆自如的活动“小阁楼”就成为了“盘子”。

这里所说的“三镇”大概区域就是现在柳林县城的锄沟、青龙、柳林镇一带。这些阐述应该是有文字记载的。直至现在,“盘子”在柳林县城及穆村城郊一带广为流行,算一算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

“小阁楼”是“放大了的神龛,浓缩了的庙宇”,在柳林县各类资料中都能看到这句话。有了这样的解释,“此盘非彼盘”的直观印象也就自然打消了。

为什么叫“盘子”不得而解,但最起码可以推测出来的是,柳林“盘子”一直流传于民间、热闹于民间、烙印在民间。

白占全的解释是,民间有“盘”“盼”谐音一说,也有盘瓠说、古建支撑物盘子说、摆放供品的木盘子说等几种说法。“盘”“盼”谐音一说似乎更合常理,但白占全更认可“盘子”是由摆放供品的木盘子演变而来的。

正月十八上午一上班,记者和白占全约好在柳林县文化大楼十层的一间办公室内聊一聊“柳林盘子”。

在柳林,白占全是研究“柳林盘子”的专家,更有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吕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以及吕梁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等多种文化圈子和民间文艺圈子的重要头衔,从宣传文化位置上退下来也有些时间,但关于柳林“盘子”的历史典故,以及“盘子会”的来龙去脉,他如数家珍,说起来有条有理。

但是记者更想从白占全那里获取一些不一样的信息。比如,几百年来,柳林人在“小阁楼”里储存了多少文化记忆,再比如,这样的“小阁楼”在柳林还能维持多久,等等问题。

记者想知道的问题也是白占全最为担心的问题。“柳林全县能独立完成盘子制作的只剩下四五人了。”

“四五人?”“这些人年龄有多大?”记者追问。

“最有代表性的是贺昌街上的贾金平,他是‘柳林盘子’的传承人,年龄应该在五十六七岁吧!”

柳林“盘子”做工非常精致,精到方寸之间,细到一寸一厘。这样的活计让贾金平这般年纪的人做,多少开始有些吃劲。

记者想会会贾金平。白占全二话没说给贾金平打去了电话。电话里对话的感觉,两人似故交,更像知己。

离开办公室后,白占全带着记者沿着柳林主街道走了几家“盘子会”。位于柳林县城十八米街的龙王庙“盘子会”也只剩下“盘子”孤影,显然少了生机。在办公室听白占全讲“盘子”,多多少少有点纸上谈兵的感觉,出了办公室,围着“盘子”讲,白占全神情自若,表情和肢体动作都活跃起来了。

龙王庙“盘子”属于多层六角结构,要把它讲个透彻,非得围着它绕上几圈。“大部分盘子绘画主要分布在内装木板上,以想象的龙凤、麒麟、鹿鹤等灵禽瑞兽为内容。也有以人物、器乐、文房四宝、花鸟树木为内容的,通过借物象征和取物谐音的手法,组成具有特定含义和吉祥主题的图案……”

白占全讲得认真,甚至有些手舞足蹈,一会视线还盯在“盘子”的正面,一会就把记者的思维带到了侧面的斗梁上。不一会儿工夫,周边的群众也围了上来。很多人不时点头称赞,肯定白占全的说法。也有人上前追问,和白占全了解“盘子”里更多的事。

出了龙王庙“盘子会”,车程不到一两分钟的样子,不远处靠路左侧就是贺昌南坪社区的“盘子会”。这里的贡品也已经分发了下去,“盘子”没拆,居民们等着正月二十五那天更热闹的社火。负责“盘子会”的“主人家”、纠首三三两两一大早聚集在“盘子”左手边“临时办公点”,谈论的话题不再是平时的家长里短、国家大事,而是这几天发生在“盘子会”上的事情和关于“盘子”发展的一些建议。

记者跟着白占全在南坪社区“盘子”前转悠着,一边听他继续讲解,一边等贾金平在这里汇合。

南坪社区的“盘子”是典型的双层四角结构。四个面分别展示的是儒教先贤、道教诸神、佛教神和民间俗神。柳林“盘子”中的神祗纷繁复杂,多神崇拜、三教合一在盘子中得以充分体现。每个敬神面的柱子上均刻或写有对联,对联都或刻或写在长条形木板上,木板有平面的,也有凹形的,凹形的对联板要正好扣在柱子上。对联的内容表达的是人们喜庆丰收的心情、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送来子男等。

“盘子”的正面匾额也为“盘子”的格脑,上面写着“天官赐福”几个字,这个倒是和龙王庙的“盘子”有些相像。“这是‘盘子会’祭祀的主神天官,是上元一品赐福天官,即总主诸天帝王的紫微大帝。这样一尊神灵,本来具有无限的神力,但在‘盘子会’中,民间更看重的还是他那资育众生的本事。”白占全解释道。

在“临时办公点”,贾金平来了,一群人把整个小房子围得水泄不通,都想听他讲“盘子”制作的事情。

“老贾今年有多少岁了?”

“67岁了,老了!”

“还记得你是五十多岁,看来咱们好些年没有碰面了。”

听到这个年龄,白占全一脸感叹,或许在感叹老贾老了,上了年纪,但是更多的是感慨“盘子”延续的问题。

接过白占全的话茬子,记者问贾金平关于“盘子”传承的问题。“现在跟着我学雕刻的人也就四五个,平均年龄在五十多岁。”

贾金平的回答不得不让人心颤,旁边的人也发出感叹,“现在年轻人,谁愿意做这活计,太苦太累!”

制作一个全新完整的柳林“盘子”,从木料选取、晾晒,再到雕刻和上色彩绘,满打满算少说也得一年多的时间。“这个时间谁能耗得起赔得起。”老贾说。

还好一个“盘子”的寿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现在在柳林,像贾金平这样的手艺人平时主要做一些修修补补的事。

一路向西是穆村镇的方向。隔着车窗玻璃依稀可以看到,沿路一些社区的“盘子”正在被拆除。

“主人家”及众纠首收拾完“盘子”内所有面供,切成小块,按跟“盘子”的户数分成份子,然后要拆盘、卸盘,再小心翼翼地把“盘子”的各部件送到固定的保管处封存起来。

拆盘、卸盘少说也得多半天的功夫,本来“盘子”是工匠们照着神龛的样子,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庙宇,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比例似乎在放大。

“放大”不只是体现在现在的“盘子”越做越大,更体现在“盘子”数量上。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柳林、穆村一带的‘盘子’已经过百,今年正月,摆出来的‘盘子’少说也有200个。”白占全估摸着说,“而且现在的雕工越来越细,“盘子”规模越来越大。每年正月十二到正月二十六,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盘子’的世界,灯的海洋。”

在柳林,白占全算得上是最早唤醒人们保护和传承柳林“盘子”的人。他撰写过《晋西柳林盘子庙会文化调查》,刊发于《沧桑》杂志,也出版过《盘子文化探秘》书籍。在像白占全这样的文人志士的推动下,柳林县在1995年召开过盘子文化研讨会,而且从2002年开始,在元宵节、填仓节春节文化活动期间,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二届盘子文化艺术节。2008年,柳林“盘子”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的事情被政府和部门重视,这是好事。

然而民间如何回应才是更好的“文化表达”。穆村镇沙曲村保存有一个至今最古老的“盘子”,叫雷家前头“盘子”,时间可以追溯到清光绪二十六年间。今年,沙曲村策划举办首届非遗文化展,并且把全县的“盘子”摄影展引了进来,这就是民间最好的表达。

雷家前头古“盘子”上,也多了传统技艺、新型工艺与文化内涵完美融合的元素。而在村民们看来,再垒一堆旺火,准备着晚上更热闹的一次狂欢才是最惬意的事。

他们始终觉得,这个久远的“盘子”比阁楼里的神像更有灵性。

本版除署名外图片由白占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