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新观察

记者手记

如此表达

采访报道之前,对柳林“盘子”的认知只停留在听说过而已。之前,也转过“九曲”,听过弹唱,看过秧歌,但是关于“盘子”的更多情况没有过深入研究、深入了解。

幸好有柳林县原新闻办主任白占全的一篇文章《探秘柳林“盘子会”》做参考、做铺垫、做向导。

《探秘柳林“盘子会”》把柳林“盘子”说了个透彻,讲了个明白,可以说是一篇微缩版的柳林“盘子”史记。文章从“盘子”的制作,以及其发生、发展、繁荣、衰落和复兴的历史过程,还有就是“盘子会”衍生出来的各种民俗活动说起,最终落脚点回归到“盘子”的保护与传承和发展,这一点是值得去慢慢品味和回嚼的。

白占全主任可以说是柳林“盘子”的一张活地图,哪个村社有多少“盘子”,“盘子”的结构是怎么样的,他都能说上个“丁是丁卯是卯”。他最关心穆村一带的“盘子”,因为穆村有柳林县最为古老的和最大的盘子,也是他在研究柳林“盘子”时关注最多、投入精力最多的“盘子”。

着手动笔的时候一时无从下手,该确定怎么样的一个主题,该从哪方面入手,单一地说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没有新意;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地赞美一通“盘子会”上的丰富活动,又没有深意。最先确定的稿件标题是“小阁楼里的文化记忆”,后来觉得有点不妥,“文化记忆”太大,而且要陈述和推敲的事情太多。最终把标题定为“小阁楼里的‘民间表达’”,只有两层意思,一来表达柳林民间对这一民俗活动的执着和坚持,二来是向柳林民间一些像白占全主任一样的关心柳林“盘子”的仁人志士表达敬意。

小阁楼里还有多少“民间表达”,这个问题也许只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柳林“盘子”的长久繁荣去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