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既是一个工作方法,也是一个思想方法。
作出一个决策,采取一个举措,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地调查研究,才能减少决策的随意性,才能提高举措的科学性。调查研究不在决策之“旁”,不在决策之“外”,而在决策的过程之中。
毛泽东同志曾在《关于“调查研究”的调查》批示中指出,要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增强十少,避免十多”。其中“浮在上面的多,深入下层的少;昂首望天的多,当小学生的少;晃晃悠悠的多,参加劳动的少”等等问题,至今仍然存在,甚至在个别地方或一部分党员干部身上表现得还比较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调查研究,既要“身入”基层, 更要“心到”群众,沉到现场,才能真发现问题,发现真问题,真解决问题。那种蜻蜓点水式调研、钦差式调研、被调研式调研、嫌贫爱富式调研、作秀式调研,导致调查研究成为即兴发挥的“提线木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得问题非但得不到实质性解决,反而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强度、复杂度。
调查研究既是工作能力,也是专业素养。调查研究并不是要摆出样子、做出架势,而是内化于心的日常修炼。我们过去在实现精准脱贫中,对如何实现“精准”的调查研究就特别重视。脱贫攻坚,入户问需,到村解困,对贫困户每个人的情况,从吃、穿、行、住、就业、文化、健康等等都要格外上心,贵在精准,重在精准,一清二楚,有的放矢。今天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不仅要对“乡村”的情况了如指掌,还要对“振兴”的内涵理解透彻,问计于村民,用活用好政策,才能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调查研究的作风实不实,调查研究的水平高不高,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影响建设美丽幸福吕梁的速度。
调查研究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