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

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以高质量出版推动传统文化传承

□ 樊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工作,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中华文明历史发展规律角度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充分发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新时代接续奋斗中的独特价值。

新闻出版事业作为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发展理念,出版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文化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也必须服务人民,满足人民的需求。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体现在出版业,是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出版供给不足的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近年来,国潮、古风等小众爱好逐渐出圈,以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吸引了不同地域、年龄和文化圈层的消费者,形成了诸多社会话题和产品。随着国潮热度的不断提升,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传统文学、传统艺术、中医广受欢迎。以中医为例,随着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民对中医的认可度大幅提升,中医书籍销量不断增加。群众迫切地希望借助中医理论实现养生保健,但已出版图书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不仅是中医,一项研究指出,目前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出版物占总出版物比例较低,要破解这一难题,出版业必须高质量出版大量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在实践中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二、落实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推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迈入新时代,各行各业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出版业必须守正创新,以昂扬的姿态赓续历史文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谱写当代华章。要落实高质量发展,出版业必须健全质量控制体系,抓好出版的每一个环节,确保从选题立项到印制出版全流程可控,不断提升出版物质量。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基本国情、历史沉淀和文化基因,不同的传统文化塑造了不同国家的独特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自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带领中国人民昂首迈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程中,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出版业需要大量出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引导民众形成阅读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在守正创新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四、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借助信息技术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出版社作为特殊的企业,应牢记初心使命,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即出版兼备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的出版物,充分满足群众的需求。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阅读习惯逐渐从纸质书转向电纸书、APP,借助手机进行数字化阅读成为新风潮。面对新形势、新趋势、新挑战,出版业必须积极拥抱数字化革命,加快传统产业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向数字化转型。

在新的征程上,新时代出版人要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履行好文化使命,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的结合,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的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