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读书不过时

□ 冯海砚

当下,像我们这样开设《读书》栏目的主流媒体不在少数。这不是跟时尚、走潮流,而是时代所需、潮流所逼。

网络对传统阅读习惯的影响不是一天两天能讲清楚、扯明白的,但这种影响并不能等同为传统阅读会消失,甚至灭亡,更不能成为不应该再去看书,或者说是谁还会去看书的借口。

还有一种说法是,除了看,更没人愿意去写。这里的写大点说是文学创作,往小处说就是处于喜好和激情,有时候有写一些散文、小说、诗歌的冲动。

我身边以前喜欢文学创作的人都停下来了。他们甚至放弃了自己以前喜欢的作家和这些人的书籍。现在有些人还会选择去看书,大多数时候是一些功利的学习,就是为了掌握临时性的一些知识。还有时候单纯地为了捕获一些信息,这些信息不需要书,也不需要报纸,可以靠网络和其他电子媒介。

不能说电子产品的阅读就不是阅读,只不过是通过电子产品的阅读没有纸质版阅读的快感和洒脱,久而久之人们就不读书或者读书少了。

原始阅读是非常美好的事,当你拿起一本书,书是线装白纸,开本宽阔,字大如钱,而且有传有序,有签名,有题跋,有作者的温情和豪情,这是电子书一时半会给不了你的。

现在的实体书店能留下来的或者说经营还算好的,除了一些主营教科类书的书店就是国营的一些书店。为什么实体书店会少,最客观的原因除了网络书店充斥,就是看书的和买书的人可能确实少了。

但这不等于书店会消失。现在看来,书店功能已经向综合方面发展,有书的交易,有咖啡喝,有沙龙,有展览功能,有收藏交流功能等等。还有一些大的城市已经出现了比较稳定的旧书业,因为传统的读书精神,总还是会留下一点痕迹,旧书店还会发挥出它特殊的作用。

这样一来,读书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只是阅读习惯和方式会改变。因为凡与人类的精神活动有关的东西,都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实用的功能容易被取代,但精神和审美意义是无法逆转的。

我们的《读书》栏目也应该有这样的坚信与笃定,当然这需要在栏目的每一次探索和实践中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