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天字号秘密》的精神底色

□ 李娟娟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最前端”的文学,相对于成人文学更难写,首先得有一颗童心,还要有驾驭浅语写作的能力。

谈起红色儿童文学,就不得不提到作家张品成。用张品成自己的话说,“我的儿童文学,革命历史题材占了一部分,多少年来我几乎写着同一题材,就是红军故事。”

短篇小说集《天字号秘密》自然也不例外,小说选取12个生活的横截面,从孩子的角度书写了当年红军集结于都渡河长征的故事。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必然是老少皆宜的。此话不错,阅读整本《天字号秘密》,我们既为那丰富的想象力所征服,又为那字里行间充盈的爱的精神底色所触动。他的红色叙事、英雄情结、少年成长等的独特探索,几乎贯穿贯通了整本书的各个角落。善意、大爱、悲悯和希望自然而然地浸润着那些细伢们和红军战士,如盐化水,润物无声,也同样征服着吸引着他的每一个读者。

爱的信念是整个小说集故事的内核,民爱军,军爱民,军民一家亲。关于民爱军,比如,《那年的离别》故事中11岁的少年钱宽生受红军首长委托护送17岁的全秀和一个婴儿到一个叫西布烟的偏远山村,好多年后宽生才知道,长征前首长的安排,精心而周全。那些伤兵还有未成年的红军眷属的孩子,带不走,只能忍痛割爱就地安置,全秀终身未嫁抚养小婴成人。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全秀和宽生都无一例外接受了革命任务,他们把革命的理想和信念看得比一切都重要,以小我成就大我,这是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平凡人物身上的体现。军爱民,比如,《马彪和牛白》故事中,革命战争年代,土司带着寨子里老少男女躲山,红军进入村子后不动村里一草一木并派一个小红军把无人看管的牲畜圈养起来,等着村里人下山后来认领。军民一家亲,再如,《刷过二十九道生漆的寿材》中,凯来爷爷振生老先生把自己攒了一辈子的寿材劈开当临时搭建的木桥,支持几万红军渡河。的确,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与中国共产党生死与共、水乳交融,对于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来说,重温这些故事,既是时代的表达,也是最好的精神补钙。

《天字号秘密》里,现实主义的人性之光也是本书的力量所在。《重生》中,况九龄和蓝树远家是“世仇”,两家人互不往来,然而在双方父母不幸离世后,两孩阴差阳错加入了红军的队伍,且在一个首长身边做事,在关键时候,他们放下狭隘的恩怨情仇,以自身的力量,付出全部的努力,点燃熠熠生辉的人性之光,将整个身心投入到解放战争的伟大事业中,这是不断升华的人格和理想,成为他们自己生命中的一个闪光点。

除此之外,作为一个生活在南方一直书写红色儿童文学的作家,关注南方地域特征及其人文文化一直是张品成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字号秘密》努力从更深广的层面来刻画地域及其文化的特性,那些“九佬十八匠”、那些技艺非凡的“细伢”们……在不知不觉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创作的基础上已然对当下现实产生了积极的文化传承影响。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最前端”的文学,相对于成人文学更难写,首先得有一颗童心,还要有驾驭浅语写作的能力。张品成对于儿童文学的创作确实有自己源于实践的一套感悟和见解。他说,“我关注我感兴趣的题材,是因为我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在那群人当年生活过的地方。浸润于同一种民俗,体验了相同的生活,欣赏了同一样风景的写作。”感谢作家张品成,感谢他创作的这些红色经典,为传承民族精神搭建重要桥梁,让更多的孩子们在触摸一段艰辛历史的脉络中重温经典、感受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