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1983年开始创作,于1992年发表长篇小说《活着》。
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是因为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于是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也就有了《活着》。小说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老师是这么评价他的这部小说的。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主要有勇敢面对一切的福贵、善良贤淑的妻子家珍、无辜死亡的小儿子有庆、聋哑的大女儿凤霞以及掠夺不义之财的龙二。
书中讲到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最终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逐渐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产下一男婴后大出血而死;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女婿二喜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下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福贵的一生很悲惨,他几乎一直被亲人的死亡阴影所包围,他见证了所有亲人的离开。他的人生是一个又一个的悲剧串联在一起,不断地在打击着他,让他对生命的渴望不断地在泯灭,然而这些始终都没能摧毁他活下去的意志。所以,我们不禁想问:福贵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是什么力量促使福贵在这个世界艰难又坚强的活着呢?
当我们这样提问时,恰恰就理解了余华的用意,他用看似平淡的笔墨去描写福贵的这一生,是想跟我们说:活下去,好好地活着就是活着的意义。
这本书自出版以来获得了诸多荣誉,同时《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都给出了至高的评价。
在我看完《活着》之后,感触颇深。我在想福贵是因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他能做的最伟大的事莫过于纵使有太多死的理由,仍无怨无悔地活下去。如果说前半生的福贵太过软弱无能,而后半生的他是勇敢的:直面死亡,坚强地活着。
当我读过这部小说后,我将更加从容、坚定。我想我们的人生经历会因此变的更加厚重。在遇到人生惨淡的时候,我相信我们会有勇气面对。《活着》告诉我,命运坎坷,但依旧不能放弃对生命的执着追求。活着,就是活着的全部意义。
愿我们历经山河,仍觉人间值得、岁月可期。
还是那句话。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