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烟卡游戏是利用香烟包装上的卡片进行的收集、交换和玩耍的一种游戏。学生们通过收集香烟包装上的小卡片,进行折叠后,比拼谁拥有的卡片种类更多或更稀有,还会采用类似“拍画片”“摔牌”等形式,用手扑打或丢掷折叠好的烟卡来决定输赢。
今年以来,这一游戏在校园,特别是在小学校园盛行。烟卡游戏本身没有什么坏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游戏在发展过程中也“变味”了。诸如,学生在上学、放学路上,会特别留意垃圾桶,搜集路边别人丢弃的烟盒。与此同时,在校园周边商店与一些网店,有人专门售卖“烟卡”。更有甚者,出现了因为这一游戏导致未成年人对烟草有了好奇心,进而诱发吸烟行为。
烟卡游戏已经成为社会热点,引起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更好地管理、教育、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烟卡游戏,如何更好地让这一游戏回归本真,更好地娱人育人,近日,吕梁日报政教专刊“对话”栏目走进离石区长治路小学,与学生、家长、老师,以及一些社会专业人士就烟卡游戏展开讨论,以期回应社会关切,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
● 从教育层面讲,怎么更好地去认识烟卡游戏?
离石区教体局政教股负责人白致红:今天我们谈烟卡,谈烟卡游戏,我觉得更应该提到这么几个关键词。一是废弃物,因为烟卡的材料来源于废弃的烟盒。二是危害,烟卡一定程度上危害学生身心健康。三是启蒙赌博意识。四是对吸烟产生兴趣和好奇心。禁止烟卡进校园,实际就是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来说,弊大于利。出于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考虑,教育管理层只能是“一刀切”,因为从长远、全局看,它的乐趣小于它的弊端。
每个阶段的孩子的认知点不一样,不同年级沉迷程度也不同,我们要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烟卡在传播且关注度高,首先是因为销售重灾区多为短视频平台,使得家长们焦虑。第二个就是商家的极力推销,还有文具店售卖。学校禁止了,这个孩子就真的不玩了吗?如何正确引导这件事,然后通过制度约束,去监督,一味地遏制反而会让孩子们更好奇这个东西。
离石区长治路小学党支部副书记张莹:我认为,烟卡游戏其实是老式游戏的演变,与80后小时候玩的“拍画片”“摔牌”属于同一类型的游戏。游戏本身没有什么危害,但是现在替代品变成“烟卡”后,随之带来的影响更敏感,不免引发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担忧,在校园特殊的环境当中烟卡是要绝对禁止的。有的学生上瘾到中午放学不回家,先玩上一会儿再回,这就涉及到学生安全和卫生的问题。希望学校和家长能够双向配合,严禁学生携带烟卡进校。再者,从社会整体效应来看,烟卡游戏确实存在一定的危害性和不利因素。
离石区长治路小学四年级班主任任芳芳:我在班级做过一份调查。调查发现,有些学生为了收集烟卡,会鼓励家人多抽烟,甚至不惜拿自己的零花钱购买香烟,然后把烟扔掉去叠烟卡。我也发现在上学、放学路上,孩子们会特别留意垃圾桶,搜集别人丢弃的烟盒,找各种渠道来收集烟卡。
在烟卡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容易盲目跟风,产生攀比心理。在玩耍中,学生们不时谈论一些香烟的品牌,他们根据香烟档次和稀有程度将卡片分级,谁拥有的卡多而且贵,谁就更有面儿;还有的同学用学习用品换取烟卡,学校严禁带烟卡,但取而代之的孩子们私底下流行起来的是纸卡,作业纸、书包里不常用的书,他们都会撕下来去叠烟卡,严重影响学习。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觉得烟卡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弊更大于利,因为它在无形中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比如说健康危害,收集烟卡,它可能会让孩子过早的去了解烟的价格味道和品牌,对烟产生好奇心,甚至会在耳濡目染之下过早成为“小烟民”。有的在玩拍的过程中甚至使手指骨折危及健康,更多的是容易沾染细菌。
● 理性应对烟卡游戏,“家校社”如何更好地发挥协同作用?
《山西教育》杂志副总编张妤:从全国范围来说,烟卡游戏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力,应该足以引起重视。怎么去重视?其实就是一个“度”的问题,怎么去节制它,我觉得应该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地而异,还应该针对性地按实际情况去解决。总得而言,我觉得应该是“疏堵结合”,而且是“疏大于堵”。我们希望孩子们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我们就应该允许更多的声音存在,不仅仅局限于说我们一定要去堵,一定要去疏,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正视它,风过静止,雨过天也会晴,希望从学校、家长到社会,能够更好地去引导,引导孩子们能够自己有一个判断,正视烟卡游戏带来的更多的乐趣和收获。
离石区教体局政教股负责人白致红: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不需要明令禁止,应当做好引导、管理和监督。
游戏的发展也是一个阶段性的,没有绝对的对错,它都是相对而言,重在怎么去引导,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认知。对于在游戏中比较沉迷的孩子,应该制定相应约束管理措施,从点到面监督并巩固落实好,“一刀切”会有损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创新力创造力的发展。
离石区长治路小学校长梁海花:家校社相协同,共同构建育人网络是多年以来教育系统一直在探讨的话题,无论是从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还是从孩子们的行为养成,希望各部门能够联动起来,共同应对这一问题。
追根溯源,源头管控。首先要管好校门口。从学校来说,我认为要疏堵结合。要是完全堵,有可能就直接堵出问题,孩子们对烟卡游戏表现出异常的痴迷,原因在于其被视为一种新鲜、有趣的收藏和竞技活动。我们可以先和孩子们玩一会游戏,玩一会儿之后清楚他们在其中能够学到什么,能够找到什么乐趣,也许这样一次性让孩子过了瘾,愿望被适当满足后,孩子们对游戏的热度可能就会降低。此外,学校要多渠道开设一些更多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游戏,引导孩子寻找比玩卡片更有趣的替代品,让孩子们有一种正当的精神追求,从而进一步缓解压力。
离石区疾控中心传染病科科长侯碧芳:大部分家长觉得孩子们玩烟卡游戏挺好,因为孩子们可以放下玩手机了。但是从卫生健康专业角度而言,烟卡游戏出现的卫生习惯,甚至是怕孩子染上吸烟一度引起家长的焦虑。怎么更好地引导这两种行为?
2024年1—5月份,7—13岁的水痘发病率50.97%,流感7—13岁占比20.05%。说明在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盛行的时候,青少年年龄组占比比较大。玩烟卡的时候,地面不干净,孩子们抵抗力差,无任何防护,零距离接触,很容易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甚至翻垃圾桶、沉迷游戏,使休息时间不足,抵抗力下降,加之细菌病毒入侵力比较强、无处不在,由此可能诱发各种传染病,诸如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所以从卫生健康专业角度,家长老师应该教育孩子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捡垃圾,不玩烟卡,合理的安排游戏时间,充分的休息,合理的饮食,还有加强学校和家里的室内通风消毒,营造良好卫生的成长环境。
● 如何引导?
离石区教体局政教股负责人白致红:解决烟卡游戏引发的诸多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适度玩和家校能否正确引导。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而学校和家长则要时刻了解他们的动向并积极引导,矫正方式也不能太生硬。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主要是引导,通过不同的形式做正确的引导。例如通过主题班会把烟卡的事情跟孩子们聊一聊,说一说,让孩子们明辨是非。
从管理方面讲,家校占比应该都为50%。监督上家长占比应该为80%。烟卡现在最主要问题是出现在放学后,这需要家长多多监督。而社会方面,例如疾控中心应大力做好健康卫生方面的科普宣传,比方现在的流行病,真正达到“家校社”共同联动效应。
玩的方式可以保留,但材料不可用烟卡,可以用其他材料制作,组织小组竞赛,让孩子们尽兴地玩,常态化后逐渐降低热度。不要过度关注,但是禁止烟卡进校园,构建无烟校园是必须做的。除此之外就是有节制的玩,控制材料,控制地点,控制时间,杜绝孩子们沉迷游戏。
离石区长治路小学校长梁海花:说实话,聚焦某一教育热点的时候,怎么样能让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来关注孩子们的正常成长、健康成长,各部门的联动很重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一些行为,道德与法治课从小学开始给孩子们渗透的时候,我们就是说能够聚焦一些具体的事儿,关注到哪些事上。
要做好引导、监督、管理,更多地要适度把握,有节制,一定要让孩子们明白,玩这些东西,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怎么去做,应该怎么做好。
离石区长治路小学四年级班主任任芳芳:作为一名班级管理者,和玩烟卡的孩子接触最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管理和引导学生,使其远离烟卡游戏的诱惑。
首先加强班级管理,落实规章制度,明确禁止烟卡现象的发生,同时在班级内可以设立监督小组,对班级内学生进行日常观察,发现烟卡现象及时上报和处理。第二,开展宣传教育,树立健康观念。可以通过班会、讲座或者观看视频等形式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吸烟对个人健康和社会形象的负面影响,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价值观念,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第三,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成长。班主任应该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第四,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树立正面榜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除此之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励学生玩其他游戏,比如说我画你猜你问我答,阅读课外书,脑筋急转弯、讲笑话、下五子棋、跳棋、跳绳,缓解学习压力。作为老师继续关注烟卡现象的发展态势,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管理和应对方法,完善应对策略。同时我们更应该是积极寻求与学校家长的更多合作,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