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游戏,让学校、家庭,甚至社会“犯了难”,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孩子们却极为追捧。
这就是学校和家长最为担忧的。担忧这个事情不好管,也不一定能管住、管好,管出效果。一来二去,烟卡游戏会耽误孩子学习,孩子容易感染细菌,最有甚者怕过早接触香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和家长能做的就是在一怒之下“一禁了之”,禁止“烟卡”进校园,将孩子的“烟卡”没收,通通剪掉、扔掉,发现一次制止一次。
事实上,这样的做法没能起到预期效果。处理烟卡游戏难题,还需要理性去对待,不要搞“一刀切”,不能止于“一禁了之”。
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懂一个理,那就是认为游戏本身没太大问题,关键是烟盒和烟卡游戏带来的诸多负面的影响和不良的价值导向会对孩子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我们姑且不谈这一事件在发展过程中衍变出的各类问题,先谈谈游戏本身的教育内涵。
其实烟卡游戏并非新型游戏,它曾是“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与“拍画片”“摔牌”等有异曲同工之处。童年游戏对人的成长有深远影响,很多人成年后还会记得童年游戏带来的乐趣和情绪表达。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游戏有益于培养孩子的沟通、协调、合作能力,对于网络盛行时代的孩子们来说,这种体验难能可得,难能可贵。
这样看来,引导和处理孩子与烟卡游戏之间的关系不能太生硬。很多青少年游戏具有自发性,是大人们难以理解和揣摩的,但孩子们却乐此不疲。因为在游戏中,他们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这样看来,面对孩子玩烟卡,一味地顺着孩子、一味地禁止都不是最好的应对方法,前者容易助长不好的行为,后者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管理、约束、引导是关键。家长和学校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为什么沉迷玩烟卡游戏,是为了和小伙伴玩耍,还是能够寻找到不同的乐趣,还是只是一味地跟风?可能每个孩子的想法不同,家长和老师应及时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并适时加以引导。
现在看来,卡不卡不是最为关键的,关键的是学校和家庭、社会需要理性、柔性处理孩子们与烟卡游戏的归属,真正让孩子们认识烟卡,与游戏同快乐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