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经济·广告

兴县张家塔村

朝阳产业打开振兴“密码”

□ 张亚东

近年来,兴县奥家湾乡张家塔村始终以生态为本、绿色发展为遵循,把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在发展生产中,走出了一条融合生态与增收、发展与保护的低碳绿色同步发展之路,为全县产业振兴、增收致富树立了榜样,做出了示范。

张家塔的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养殖、社会保障、劳务用工(公益岗位)等。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该村紧紧围绕增收这一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积极组织实施劳务输出、就地创业、公益岗位就业等措施,实现了村民收入持续增加。

生态为要 产业转型发展

张家塔境内有煤、铝、铁、粘土等矿产资源,上世纪九十年代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兴起了烧制瓷器、石灰、耐火砖等产业,全村形成家家开磁窑、人人当老板的红火热潮。

经济上的“急功近利”,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挫伤。数年下来,植被受损、水源污染、空气混尘、噪音扰民,伴随这些小企业的无序发展,弊端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惨痛深刻的教训。

随着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淘汰落后产能保护生态红线的硬政策出台实施,倒逼着村里的这些产业陆续关闭,但给生态留下的“伤疤”短期内难以恢复。

60年代出生的张平则在吸取以往经济发展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响应国家政策,经过多方考察,投资2200万元成立了以生产有机肥为主的环保生态企业——兴县源林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企业主要以猪、牛、羊等牲畜粪便和农家肥为原料,经发酵、杀菌等一系列工序后,生产出富含多种有机酸及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有机肥,不仅能为农作物提供安全的营养,而且肥效长,可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是绿色食品生产的主要养分。经过几年的磨合发展,如今这个产业已成为引领张家塔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成为了全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走进张家塔村,昔日的乌烟瘴气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映入眼帘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在兴县原林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车间的流水线上源源不断地推出一袋袋有机肥料,厂房外前来送粪的三轮车排起了长队。一幅产业兴旺、干劲十足的图景呈现在眼前。

套代、封口、搬运、码垛,58岁的张小平干的轻车熟路、游刃有余。“自从工厂投产后,我就来到这里务工,刚来的时候每天能码3000袋,现在手熟了一般在5000袋左右,每月平均工资6500多元,还不误种地,自从办起这个肥料厂,不但解决了村里的粪污问题,最重要的是给我们增加了不小的收入。”言语间张小平充满了欣喜。

自从有了肥料厂,村里20多人实现了就地务工。每年农闲时节,全村参与收购运输羊粪的农户就有60多人,每年户均增收7万元,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

变废为宝 化粪污为财富

采访中,记者遇到了前来卖粪的交楼申乡养殖大户郭新勇、郭小勇两兄弟,他说以前他家的羊粪是自产自销,用不完的时候,还得自己想办法处理。“自从有了这个有机肥料厂,我家的羊粪也成宝了,常年有人上门收购,每车能卖100元左右。见到收益后,我们也开始转型发展,加入到倒卖羊粪的队伍中,现在卖羊粪也成了养殖户的一项收入,光我们村常年收购羊粪的就有9户。”

在有机肥厂的原料库中,羊粪、草灰等原材料堆积如山,车间里机器不断运转,通过上料、投料、造粒、包装等数道工序后,原本不起眼的“羊粪”摇身一变,成了一袋袋有身份、有牌子的“有机肥”。在成品库中,有机肥产品摆放整齐,工人们正在有序地将成品搬到货车上,确保有机肥成品及时运送到客户手中。

张平则介绍说,兴县源林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目前周边最大的有机肥生产企业,可将兴县、临县、岚县、岢岚、保德等周边县市产的羊粪、草灰等全部消化,采用高温发酵工艺,对产生的粪污进行发酵烘干处理,再将产出的有机肥料销往周边各地的蔬菜大棚,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循环发展,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

产业延链 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要充分发挥有机肥厂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吸纳劳力、收购羊粪等途径助力村级产业振兴,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强化村级‘造血’功能。公司计划引进秸秆还肥项目,把变废为宝的产业做大做强,带领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事业中,实现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张平则说道。

如今,在村的剩余劳动力有的直接参加生产经营,有的给企业送粪、送料,有的间接服务企业,实现了人人有活干、家家有收入的目标。在企业的带动下,张家塔村的乡村环境改善了,土地土壤优化了,农户收入增加了,村企共赢蹚出来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聚焦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立足本地农业资源优势,继续在畜禽粪污减量循环、变废为宝上下真功夫,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让张家塔村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蓝天常驻,成为最靓丽的风景线。村党支部书记张新荣在心底描绘出了未来村里的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