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档案工匠”张建荣

用匠心点亮档案灯塔

□ 本报记者 梁英杰

在岁月悠悠的长河之中,二十六年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浩瀚天幕里它或许并不起眼,但对于临县档案馆办公室主任张建荣而言,这二十六年却是她满怀激情执着,全身心投入档案工作,用执着书写兰台篇章的旅程。在这看似平静却充满挑战的时光里,她如同一位忠诚的守护者,默默地坚守在档案工作的岗位上,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诠释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使命。

初见张建荣,她那和煦的笑容和谦逊的举止如春风拂面,令人心生亲近。然而,当话题转向档案工作时,她眼中瞬间绽放的炽热光芒,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让人不禁被她内心深处对这份事业的挚爱所感染。

“1998年,命运的指针将我引向了档案工作的大门,那一刻,我仿佛踏入了一座神秘的知识宝库,被其中无尽的奥秘和沉甸甸的责任所深深吸引。”回忆起刚入行的岁月,张建荣的语气中满是感慨与怀念。

在过去的26年里,张建荣宛如一位不知疲倦的工匠,在档案工作的广袤天地里精耕细作。从最初繁琐而细致的档案整理、严谨的分类、精心的编目,到后来紧跟时代步伐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以及贴心周到的档案利用服务,每一个环节都留下了她亲力亲为的身影,每一份付出也都凝聚成了一卷卷的档案历史。

“在临县精准扶贫档案工作中,我负责全县精准扶贫档案业务指导、验收、接收工作,为让全县23个乡镇精准扶贫档案资料的分类方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档案整理以及档案数字化工作更加规范,我和同事们跑遍了每个乡镇,从档案整理到验收整改再到接收进馆,对每一卷档案进行了至少两轮的抽查校对,确保精准扶贫档案高标准、高质量进馆。”谈到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张建荣讲述起了2019年——2023年验收全县精准扶贫档案的时光,她和同事们一起奋战了无数个日夜,直到9万多卷精准扶贫档案全部接收进馆,那一刻的喜悦和成就感,至今仍让她难以忘怀。

“张建荣对档案事业充满热情,先后从事库房管理、业务指导、办公室主任等工作,在每个岗位上都能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充分展现出了新时代兰台人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临县档案馆馆长王军峰对张建荣多年来的工作最为了解,他告诉记者:“接下来,我馆将学习发扬这种专业、专注、专心的精神,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持续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安全体系、利用体系和信息化建设,推动全县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三宜’新临县提供档案智慧、作出档案贡献。”

“建荣,又要麻烦你帮忙查个档案了。”采访中,恰好遇到临县史志办主任张海红为编撰《临县志》来查阅档案,她是档案馆的常客,张建荣简单了解所需档案后便打开电脑进行查找,并在档案室取出原件进行复印。

“张建荣刚上班时就分配到史志档案馆工作,当时我是单位副主任,建荣管库房,她严格要求自己,对库房工作认真负责,圆满完成各项任务。2002年机构改革后,史志和档案分设,我留在了史志办,建荣分在了档案馆,虽然我们不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但是我的任务是编史修志,更离不开档案资料了,因此我与建荣的接触比以前更多了,当时档案没有数字化,查阅一个资料,要把所有的案卷都翻完,建荣总是想方设法让每一位查档人满意而归。”在等待张建荣查找的间隙,记者在与张海红的攀谈中得知,张建荣还为临县史志办编撰《临县志》《抗战时期临县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及临县外援干部调研提供了数百次的档案查阅服务,常常为了查阅一个内容都要翻遍一个全宗的每一卷、每一页,为守护临县历史记忆做出了极大了贡献。

张建荣的付出得到了部门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与赞誉,连续九年荣膺“年度优秀档案工作者”的称号,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工作的高度肯定,更是对他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的褒奖。此外,她还被山西省档案局入选为“全省档案工匠型人才”,被吕梁市委办、市政府办评为“十三五”期间档案工作模范个人。面对荣誉,她始终保持着清醒与谦逊,将每一项荣誉都视为新的起点,激励自己在档案事业的道路上不断攀登。

档案中蕴含着历史的记述、保藏着历史的细节、更承载着历史的证据链条,所以没有档案,历史则难以留痕、过去则无法知解、事实则难以澄明。回首过去,张建荣用26年的默默耕耘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照亮历史的档案灯塔。展望未来,她充满希望地说:“我们不能让档案沉睡在故纸堆中,而是要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我将坚持‘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工作思路,继续利用自己所学专长,为临县档案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