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让孩子爱上体育运动走几步?

□ 本报记者 王雅妮

伴随着大课间铃声的响起,汾阳市南门小学四五六年级全体学生整齐有序地走进操场,“国学诵读—花式篮球操—太极拳—太极操—太极扇”系列展演气势磅礴,赢得了采风团一行人员的连连称赞和阵阵掌声……

近年来,根据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的一贯特色以及艺体教师的基本情况,南门小学积极推进艺体课程建设,结合丰富多彩的课外社团活动,共同开启“艺术+体育+科技”的成长之旅。

但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如何开展“艺术+体育+科技”这项工作,校长武迎燕有自己的顾虑。体育教学的难点在于,不同的学生,运动基础、运动能力水平、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对于技术动作的掌握不尽相同,一个老师要照顾几十个甚至成百的学生,学生动作做得到位不到位,老师无法手把手地教。“先把基础好的同学选出来,先教他们,他们再领操,教其他同学。在不断探索下,现在一年级做手语操,二年级是啦啦操,三年级是跳绳,四五六年级是篮球、太极。南门六年,孩子们至少掌握五项艺体本领,为孩子的出彩未来奠基。”校长武迎燕说道。

更具特色的是,该校将“杨氏太极拳24式、太极操、太极扇”进行整合,坚持在大课间活动中陪伴学生阳光体育锻炼,提升学生身体素养,也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2022年,南门小学荣获“全国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太极拳)”。

汾阳市很多中小学不约而同地将特色体育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从而为“五育”融合发力。

伴随着音乐的律动,汾阳市西河小学的同学们灵活地拍手出拳,击打节奏,十个手指变化交错,像在跳一支曼妙的舞蹈。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同学们的手、眼、脑的协调配合能力得到了锻炼。为促进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强各班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结协作和拼搏进取的精神,该校常态化开展手指操和眼保健操比赛。

该校还尝试将花样跳绳与各学科的育人因素积极融合。例如,科学课上首先从不同角度了解跳绳知识,并进行实验,展示绳子在生活中的妙用;美术课开展绳艺设计活动;语文课上用文字描述花样跳绳以表达喜爱之情,体会有趣的跳绳文化。

“花样跳绳是一项集健身、娱乐、竞技、表演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在传统跳绳的基础上,融合了舞蹈、技巧、街舞和音乐等多种运动及艺术形式,使跳绳活动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该校校长任兴国向采风团一行人员介绍。现在,该校大课间活动不再是传统的折返跑,代之以充满青春旋律的花样跳绳,覆盖每一个学生。让孩子们在快乐中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创造力和想象力。该校花样跳绳社团在学生每周常规训练下,将目标瞄准了省市级比赛。

从过去的每周2—3节体育课,到每周体育社团的开展,再如今统一的每天大课间体育锻炼,西河小学的做法无疑给该市中小学的特色体育教育补上了一块重要拼图。除此之外,该校校园设计以体育内容为主题,灯箱一面是各种体育项目,另一面设计了各界奥林匹克运动会时间、内容、口号、吉祥物等,孩子们在操场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了解体育知识,增强智育和美育教育。

虽然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特色体育课程,但要真正上好这门课,挑战还是不少。“在开好常规体育课程的基础上,我们更加注重特色体育项目的开发,挖掘孩子的体育特长,让他们爱上运动。”汾阳市实验小学校长张铁介绍,学依托骨干教师形成特色体育项目“一校一品”。为此,学校内部进行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领域的优势项目“共享”,通过体育社团的形式让学生依兴趣选学。该校参加了“2019年中国小篮球联赛(山西省吕梁赛区)”,并获得中国小篮球联赛山西吕梁赛区优秀组织奖和个人优秀运动员。

相比其他学校,新建学校北关小学如何找到体育发展改革的切入点,实现优势特色项目的突破,这也是该校探索“五育”融合的一道命题。

自建校以来,该校就积极探索组织武术、太极拳、健美操等体育类课程和社团。如今,随着新建操场的不断完善,开齐体育课已经不再是问题,体育教师也致力于帮助学校开展特色体育项目,实现优势竞技项目开枝散叶、开花结果。

“接下来,我们将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定期对体育课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北关小学王天斌校长表示,还要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支持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双减”背景下,如何打造高质量的特色体育课,让孩子真正爱上运动,实现“五育”融合,是汾阳市各中小学正在共同作答的一道时代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