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段村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时,这个曾经的皇家古村无不散发着别样的风味。阳光如金,照耀着古村中的每一个角落,那些古老的建筑和静谧的街道在柔软的阳光下仿佛在诉说岁月的沧桑。
从一位朋友的社交媒体再次看到段村,照片的中间,一支“笔”形的文化图腾高高耸立,再次将我拉回到段村之旅。段村,位于交城县夏家营镇,我亲自去过几趟,但一直没有提笔的冲动,直到沉淀数日再次看到段村的照片,对段村的感悟逐渐清晰起来,于是才有落笔的灵感。
“一杆笔”,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物品,但在交城段村,“一杆笔”,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灵魂的归宿。相传,段村古代土肥水美,汾河水由段村东北流向村南,在此过程中,“调皮”的汾河水没有径直南下,而是华丽转身,打了一个回旋,在东南冲刷了一个半圆形河湾,形同人的肚脐,遂名“城不脐”,是为段村。古“城不脐”地肥水美,成为一方风水宝地。元明之际,有一段姓富商途经段村,一眼便看中了村中的风水宝地“城不脐”,决定在此定居。他随即在村南盖起了段家街,为了提升家族的文化氛围,又精心挑选了一处风水宝地建造了文笔塔,塔高有丈八,顶径3尺,上覆瓦制笔头,人们称之为“一杆笔”。笔直杆,锋芒毕露,犹如文化人的脊梁骨,坚定地支撑着他们的信仰和理想。多少年过去了,段村人用双手塑造了这片土地的独特气质,用行动守护着“一杆笔”所代表的精神。如今,在新时代背景下,“一杆笔”文化图腾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它既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创新发展的动力。它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态度。它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对创新的探索和尝试,对发展的执着和努力。
段村,还承载着一种传承千年的“能让可风”精神。这里的居民以最朴实的方言传递着温暖的故事,让人感受到深厚的乡土情怀。1921年,段村人引汾河水浇耕地,上游的阎村却私自偷水浇地,段村村长康喜发发现后将此事报告交城县署,县署认定阎村的行为无理,并作出了处罚决定。然而,康喜发却提出了一个不同的意见。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主要手段,而不是惩罚。他提议对阎村进行批评教育,不必处罚,当时的知县袁鸿吉同意了康喜发的意见,并赠其“能让可风”牌匾,以表彰他的高风亮节。如今,这块牌匾被沧桑岁月厚重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以一种宠辱不惊的气度作为悠悠岁月的历史见证。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四处古老的晋商大院,如同一部部厚重的历史长卷,记载着晋商的辉煌与沉浮。漫步在大院之间,仿佛能听到古人的呼唤,感受到历史的沧桑。走进马家大院,门楼上的牌匾“退一步想大有味”,据悉是华北第一名笔赵铁山所题写,意在告诉我们不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要不负本心。还有“毋不敬”“和为贵”“忍为高”“攸好德”等古色古香的精美牌匾,字体或端庄饱满,或清秀俊雅,无不令人驻足欣赏。它既是一个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又于细节处涵养出段村人的一种德行。正是这独有的乡风文化底蕴,才赋予了段村以鲜活的灵魂。
除此之外,令人称绝的还有段村人在明清时期形成的晋商文化历史。当时,段村人东出津门经营日杂百货,南下川鄂经营盐务,西赴陕甘宁贩运皮毛,北上库伦、关东开办烧锅。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马家人了,马家主要在山西商业金融中心的太谷经商,由于当时马家名下的“万”字商号,资历雄厚,信誉卓著,产业遍布全国,同时在村中也设立了很多商铺,店铺鳞次栉比,商品丰富,繁荣之景象影响到周边,当时的段村也被人们誉为“小太谷”。
岁月失语,唯村能言。在岁月的风尘中,段村曾经的繁荣昌盛也早已被历史的潮水淹没,但段村人“能让可风”的文化灵光,给千秋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的段村,不只是一个古村落,它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让可风”文化的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