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筑牢高质量发展“压舱石”

□ 刘廷文

民族要复兴,乡村要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国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大孝堡镇党委紧扣深化主题教育,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引导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学与突出重点学相结合,既掌握建成现代化强国的精髓要义,又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科学体系。紧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战略机遇,筑牢高质量发展“压舱石”,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从而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大孝堡镇地处孝义市东部平川,田园风光旖旎,自古就有“盘梁之地”美誉。全镇耕地总面积52800亩,然而耕地质量“先天不足,后天欠账”问题突出,一些地方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严重,耕地质量水平总体偏低,全镇基本农田24800亩,一般耕地25000亩,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非常艰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这是党中央着眼粮食安全大计作出的战略决策。党的二十大以来,党委政府全力重建农田水利项目,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174.2万元铺开16个受灾农田重建项目,包括田块修筑、道路整修、机电井修复、有机肥增施、灌溉渠系修复。目前涉及长兴、张魏、芦北、文明四村的8000亩高标准农田已全部完工。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管网建设。全镇农田水利灌溉实现全覆盖,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深化农业全产业链服务,有效解决“怎样种好地”的问题

在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分工分业,而推进粮食生产高质高效,更需要竭力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为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解决一家一户生产成本高、新技术推广慢等问题,大孝堡镇党委着力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面,引导有序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找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利用先进的技术、农机帮助农民种地,有效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问题。去年以来,全镇着力培育机农一体家庭农场,大力推行“家庭农场+托管服务”的发展模式,依托富帅种植合作社、富东农机专业合作社、兴耀果蔬种植合作社等三个合作社,分三大片区服务,积极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加工销售等系列化服务,有效破解了“地碎、人少、钱散、缺服务”等问题,实现了节本增产增收,每亩增产50—100公斤,增收300元左右,节省生产成本60—100元。

三、以种子“芯片”为引擎,推动农业高产高质高效。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为提高种子在粮食生产中的“贡献率”,乡政府组织农业专家对适宜全镇的玉米和大豆品种进行遴选,制定了《玉米、大豆优良品种推广实施方案》,以创建全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千亩示范基地为目标,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素”,把提高单产作为主攻方向,启动了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集成运用整套增产技术模式,创建“大面积提升单产”示范田,努力探索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的新路子。去年以来,由东盘梁富东农机合作社承担土豆、玉米复合种植示范2786亩,很快把高产试验田成果和集成技术推向大田,采用玉米大豆2:3和2:4两种种植模式,以装备技术提升农业劳动出产率,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种植效益,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稳粮增豆、增产增收的优势真正体现出来。去年八月份,大孝堡镇承接了全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现场推进会暨高产竞赛启动观摩大会,千亩示范基地建设受省、市领导一致好评。

四、一手抓粮食生产,一手抓设施农业

大孝堡镇地肥水美,物产丰饶,镇域内河道纵横,发展设施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各级党组织一手抓粮食生产,一手抓设施农业,两手抓两手硬,带领广大农民走上乡村振兴、村强民富的康庄大道。

党的二十大以来,党委政府一方面派出技术小分队深入农田、大棚一线上门服务,开展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指导;另一方面,规模流转土地,建设高标农田,提供良种良肥,引进科研智脑,积极推动设施蔬菜大棚建设,加快特色专用新品种开发,加快蔬菜大棚迭代和果园升级改造,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区,引领现代设施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全镇已建成总占地面积2695亩的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其中,日光节能温室472栋,蔬菜拱棚492个,菇棚17个。主要种植芹菜、蘑菇、甜瓜、木耳、辣椒等蔬菜瓜果,年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设施蔬菜形成了以力农蔬菜合作社为龙头,芦泽果蔬合作社、田园合作社等带动的三大集中连片设施蔬菜种植区域,形成了蔬菜产业“育苗—种植—销售”链条式发展模式,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蔬菜产品主要销往广州、深圳、武汉等城市,极大地提高了设施农业的效益。

五、加快新型工业化,提升新质生产力

大孝堡镇是个农业强镇,但由于工业产业培育不够,转型项目储备不足,一直是个工业弱镇。在深化主题教育的过程中,党委政府学思践悟,汲取奋进力量,认清形势激发动力,瞄准重点精准发力,攻坚克难保持定力,创先争优激发活力,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一是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通过抓转型、调结构,铝系工业园区初具规模。二十大以来,党委政府以争创省级经济发达乡镇为目标,致力铝系产业园区发展,围绕传统产业链条延伸和新兴产业布局探索开展“政府+园区+链主”招商改革,全面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加快推行专业镇建设。去年以来,积极推进东义高新技术产业园落地大孝堡,概算投资3亿元;全力保障信发投资2.1亿元生产线节能技改项目加快建设;积极引进孝义友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年产2000吨防腐剂生产线一期落地大孝堡工业园区。抓项目扩投资,为园区产业发展补链延链强链,夯实了“稳”的基础,聚集了“进”的势能。二是强化产业基础再造,打造铝系新材料产业园升级版。园区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主阵地、主战场。党委政府认真践行“项目为王”理念,持续开展“争政策、争资金、争项目、争试点”四争活动,以“一园一企一业”为路径,推动东义铝镁高技术产业园6万吨高纯金属镁、5万吨高品质镁合金项目开工,支持与奥美集团共建100万吨铝基新材料生产线,打造旅美融合发展新高地。

六、下好乡村振兴先手棋,打好美丽乡村建设主动战

党的二十大以来,大孝堡镇党委政府始终把自身发展放在全省县域扛旗领跑中去审视和谋划,以“一村两区,双向赋能”的目标,锚定新航向,彰显新担当,创造新辉煌。其中,“一村”即和美乡村,“两区”即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区、衔接美丽乡村集中推进区。近两年来,我们牢牢把握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工作法,坚持全区域、全要素推进乡村振兴,按照“一个村一个村抓,一个片一个片推”的思路,推动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在总体布局上坚持三个层次同步推进: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二是因地制宜发展好乡村富民产业,加快推动12户合作社产业帮扶项目,通过“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实现全镇110户脱贫户户均增收2000元。三是提颜值,精心雕琢乡村新风貌。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梯次推进清洁乡村、生态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南川头村被评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长黄村和张魏村被评为吕梁美丽宜居示范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大孝堡村、东盘梁村、芦南村被评为孝义市美丽宜居重点村和乡村振兴样板村。

(作者系孝义市大孝堡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