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读书吗?动笔之前,我不止一次问过自己。
还没等想出个确切答案,思绪却不由自主地跑到了一位姑娘那里。她是高三时住在我下铺的一位室友,也是一个读书的狂热分子。狂热到哪种程度呢?距离高中毕业整整十年了,提起她,我最先想到的不是她的名字,不是她的样子,而是她关于读书的一些“糗事”。因为在自习课上看课本以外的书,被老师没收了好几次之后,晚上的被窝又成了她读书的新阵地。每当宿管阿姨查寝结束,她总要钻进量身打造的“小天地”里看会儿“闲书”,名著、杂志、言情小说,她什么都爱看。就这样,一支手电筒照亮了白雪少年浇不灭的读书热情。
后来,我也见过许多爱读书的,有整日泡在图书馆的同学、朋友,也有走进书店偶然发现的陌生人,虽无心花时间琢磨他人,但其在地上一坐几个小时专注读书的身影实在明媚动人……
在他们面前说自己喜欢读书,我多少有点儿惭愧。即使暂且不想打着手电筒看书对眼睛的伤害,那可是睡眠极度紧缺的高三时期,学不会的数学题都舍不得占用睡觉时间,更别提课外书了。
本科到硕士的七年,文学成了我学习的专业,与之前零零散散的闲读相比,这时候的读书多了一分酣畅淋漓和情非得已。我可以把所有的时间和心思都用在读书上,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小说、戏剧、诗歌,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好多人不免投来羡慕的目光,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时至今日我仍为当初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而暗自庆幸,是它让我稍稍体会到读书人内心世界的浩瀚充盈。
回想自己读过的作品,大部分故事、情节已淹没于时光的巨大沙漏中,但看书过程中某一刻的心灵触动却历久弥新。我记得读完《安娜·卡列尼娜》后对安娜悲剧结局的长久共鸣,像她那样炙热勇敢、孤身反抗时代的女性,卧轨或许是无可更改的命运。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我感受到主人公五十多年的惦念是真,七十多岁的心动也是真,却一直不能理解为何在如此伟大的爱情里,爱与背叛会同时发生?我还记得在图书馆读《寻找母亲》《云边有个小卖部》时忍不住泛红的眼圈,总是习惯把至亲的陪伴和付出当作理所当然,等突然有一天失去了方知永远,于平凡的细微处学会珍惜身边人,才是生活给我们预设的答案……
随心所欲式的阅读往往让人乐在其中,然而当读书遇上写论文、求学位,还是不得不感叹一句:自由与约束相辅相成,就像精装的书籍下同样少不了“毛坯”的人生。研究生的课堂六七个人,两三个小时,大家共同探讨一本书、一个作家、一个时代,发言交流自己的想法成了一项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每个人还能轮上两三回,谁课下不好好读书,课上必定尴尬。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书,为了面子也得硬着头皮往下读,有时候越勉强自己越痛苦。
如此看来,对读书,我既做不到甘之如饴,又做不到废寝忘食,那怎么能称得上热爱呢?热爱应是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的纯精神享受,读之前不会想它能给你带来什么,只要翻开书便能获得满足。与这种超然的读书境界相比,我的阅读状态不免显得本末倒置。迫于学业压力也好,打发闲暇时间也罢,这些年我认认真真地读过一些好书,切实体会到了它们公平给予每个人的精神滋养和向上力量,这正是我所需要和渴望拥有的,也恰是因为每一次的用心阅读都能得到书籍的馈赠和礼物,我对它的依恋程度才得以在不知不觉中与日俱增。
现在逃离了课堂的束缚,没有了老师的鞭策,我依然会时不时地买书、看书、写读书笔记。偶尔品读经典,偶尔跟风阅读,虽做不到每天读书,但若隔几天不读就会觉得心里少点什么。谈到这里,总算对开头抛出的问题有了眉目,原来读书于我而言,无关热爱,它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纵然琐碎常有、诱惑不断,但我却习惯了捧起一本书,寻找内心的从容坚定和一方净土。
热爱与否,无关紧要,保持一颗想读书的心,再加些实际行动,想来就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