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凤才
一直以来,我们审计工作总是侧重于发现审计问题,在一个审计项目中,没有发现问题我们会焦虑、不安。问题导向的审计思维如同岁月沟壑刻满每个审计人的脸上。
审计部门帮助组织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发现真正的问题,因为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也就解决了一半以上的问题。审计部门既不能追求发现问题的数量,也不能陷于所谓解决问题的误区,新时代审计工作要实现审计问题导向向审计价值导向的转变。
这一转变不能简单停留在转变的概念,而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层理解。
发现深层次的问题。通俗地讲,深层次的问题涉及制度、流程等多个维度,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系统性、典型性。发现深层次的问题是审计部门不断追求价值输出的过程,也是审计部门不断挖掘问题根源的结果。
发现能“打动”管理者的问题。如果审计部门每年发现的问题基本上雷同,那么各级管理者看得多了,就会“麻木”。 “新鲜”的审计发现从哪里来呢?有的高层管理者的确不太关心审计发现问题,他们只关心问题能不能整改。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需要从高层管理者关注的热点出发,让审计发现更容易引起高层管理者关注。
发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从外人来看,审计部门就是专门找问题的部门,审计人员通过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来发现问题。审计专业性的体现之一就是发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如果审计部门发现的问题和各职能部门自查时发现的问题雷同,如果审计报告里反映的问题大多是鸡毛蒜皮、浅层次问题,那么管理高层慢慢也会对审计发现熟视无睹了。
发现能够整改的问题。很多审计报告上反映的问题会屡查屡犯,很难整改。问题整改难有很多原因:被审计单位不重视、审计建议可操作性不强以及政策因素影响等。问题整改主体责任是被审计单位,但是当单纯靠被审计单位的力量不足以整改问题时,审计人员要从全局着眼,给出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因此,审计人员应该不断地探索审计方法,升级审计认知,更好地让审计发现成为审计成果,让审计成果转化为价值。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审计工作的目的是为组织创造价值,而不是倒向问题。倒向问题思维往往容易让审计人员忘记发现问题只是手段,是审计工作的一部分。
审计人员不是“制造”问题,而是发现问题。能不能查出问题,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问题不是审计人员查出来的,是不以审计人员的主观意志和检查能力来决定的。问题也不是审计人员查出来多少,就有多少。因此,审计人员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通过专业分析和判断,发现更有价值的问题。
审计报告要的是问题风险点、解决方案而不是问题。审计报告的阅读者包括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董事会成员、职能部门等,当审计报告的阅读者读到审计发现问题,第一反应是衡量问题的大小、影响,第二反应是问题如何解决。倒向问题思维容易造成审计人员走向“制造”问题的极端。如果审计人员存在倒向问题的思维定势,就会把发现问题作为主要指标,那么他就会寻找机会来“制造”问题。
倒向问题思维容易造成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的对立。随着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了解和理解,从理智上是希望审计人员帮着发现问题、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很多因为非主观因素出现的问题,如果把日常管理的细节、现场整改的问题等硬算成问题,不仅让被审计单位无所适从,而且审计报告上的问题也会影响被审计单位管理者的心态。
审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企业增值服务的,是为了促进组织的战略落地。审计人员要回归审计的本源,要通过更“高级”的审计发现来彰显自己的专业价值。
(作者单位:山西大土河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审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