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来堡村:清廉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共鸣

□ 闫卫星

在吕梁的群山之间,有一处古村落,名曰来堡。它位于方山县北武当镇,静卧在岁月的长河中,如同一位老者,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这里,曾是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诞生的厚土,如今,它以乡村振兴的画卷,向世人展示着新时代的风采。

走进来堡村,仿佛穿越了时空。古树参天,石板路蜿蜒,一砖一瓦都刻着历史的印记。余秋雨先生曾说:“历史是一条河,我们站在岸边,看着它流淌。”来堡村,就是这条河中的一滴水,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传说。

在来堡村,非遗的传承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活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村民们在农闲之余,会聚在一起,唱一曲古老的吕梁秧歌,扭一段传统的秧歌舞蹈。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物质的丰富,更是精神的升华。来堡村的村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他们的生活,虽然简朴,却充满了幸福与和谐。这种生活,是对“天下廉吏第一”精神的最好诠释。

一棵树的记忆

站在来堡村于成龙故居旁的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千年卫茅古树下,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声,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这棵千年卫矛树,见证了于成龙与长子于廷翼的告别,也见证了一个清官的决绝与坚持。“我在外做官不管你,你治家在里莫想我”,这句话如同刻在树干上的年轮,历经风雨,愈发深刻。

这棵树,不仅是来堡村的守护神,更是于成龙廉政文化的见证者。树下的石刻“大法小廉”,是对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的最好诠释。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清正廉洁永远是为官之道,是治国之本。

于成龙,这位从吕梁山腹地来堡村走出的铮铮铁汉,他的一生,与这棵树一样,历经风雨,却始终坚韧不拔。他的故事,是来堡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的精神,如同这棵树一样,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如今,树下的石刻,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清正廉洁的精神永远不能丢。我们要像于成龙一样,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棵树,见证了来堡村的过去,也见证了它的现在和未来。它告诉我们,历史可以传承,文明可以延续。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一定能够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站在这棵树下,我仿佛看到了于成龙的身影,听到了他的声音。他告诉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他的精神,如同这棵树一样,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乡村振兴的梦想。

过街楼的回声

在蜿蜒盘旋的吕梁山脉上,来堡村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岁月。过街楼,这座见证了历史的建筑,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站在村口,守望着每一个日出日落。

过街楼,顾名思义,它曾是一条繁忙的街道,是通往北武当山的官道。当年,于成龙就是从这里踏上了他的仕途生涯,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这楼建于明代天启丁卯年菊月,也就是公元1625年9月,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这过街楼,与众不同,它东西相通,北通南不通,因此得名“三眼洞”。它不仅是来堡村的西南边界,更是与地理地势紧密相连的见证。南面曾是河滩,而如今,此楼旁公路对面新建的小二楼在2009年的开发中,将河滩垫高,平均抬高了六米多,这是对历史的一次深刻致敬,让来堡村的千余子民享受到了现代住宿环境的优越和便利。

过街楼门洞上的石碣,刻有“来龙古垫”四个大字,这不仅是对来堡村的命名,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垫,古意为水坝,这四个字,仿佛在告诉我们,来堡村是大禹或其父鲧治水时做水坝的地方,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于成龙,这位从小就展现出大局观念的少年,他的故事,如同这过街楼一般,深深地根植于来堡村的土地。九岁时参与乡间事务,十二岁时大声主张土堡的修建,这些故事,至今仍然在当地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来堡人。顺着过街楼往东眺望,远处的骨脊山巍峨磅礴,气象万千。《永宁州志》记载,骨脊山是天地之脊骨,其主峰海拔2554米,比北武当山还要高600米。传说这里不仅是大禹治水的起点,更是鲧被天帝派蛟龙杀死的地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时光的果实

来堡村,这片古老的土地,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在新时代的春风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于成龙及其于氏家族的族规家训和家风,如同一股清泉,滋养着这片土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来堡人。

乡村振兴,来堡村有着自己的打算。驻村工作队长和第一书记高平以及队员李哲、杜成蹊和村支书庞克勤等“两委”干部深知,移风易俗的重要性,更明白,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于成龙的清正廉洁,于氏家族的家风家训,都是来堡村宝贵的精神财富。来堡村的下一步,是将这些精神财富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他们计划通过教育、文化活动、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努力,让来堡村的历史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他们相信,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开创未来。

“共享果园”是来堡村的创新之举。目前,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外地居民可以认养一棵大红袍李子树或一行葡萄树,享受亲自参与施肥、除草、看护的过程,最终在果实成熟时亲自采摘。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果园里的每一棵果树都进行了编号,建立了电子、纸质档案,做到“一树两档”。客户可以直接来果园挑选果树,也可以通过果树的简介、档案来认养,并缴纳一定的认养费,就可获得果树的认养权。

除了“共享果园”的诗意,村里还有葡萄产业的甜蜜、家庭农场的希望。来堡村的葡萄园采用高标准大棚,种植了早黑宝等品种,预计产量能达到三万余斤,产值可达三十余万元。葡萄园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也拉动了村里的旅游业。棚内葡萄枝藤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空气中到处弥散着葡萄清甜的香气,一串串红如玛瑙、紫如水晶的葡萄错落有致地挂在绿蔓下,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甚是惹人喜爱。来堡村通过发展家庭农场,解决了土地撂荒的问题,变零散发展为规模经营。这种模式既节约了成本,也提高了经济效益。村民们通过种植果树、西瓜、地萝卜等多种作物,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家庭农场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新模式,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来堡村依托于成龙故居和于成龙廉政文化园,打造了集廉政教育培训、休闲游玩、采摘体验为一体的“廉政文化+现代农业观光”体验景点。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来堡村的知名度,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来堡村的故事已经讲了千年,如今,它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这片土地的魅力。

来堡村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新型“共享果园”,吸引周边市民前来种植、采摘、旅游。这种模式将好资源转化为好“钱”景,带动群众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新动能。生态农业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新模式,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余秋雨先生曾说:“文化是一种力量,它可以穿越时空,影响未来。”来堡村的乡村振兴,正是这种力量的体现。他们用时间去推算,用行动去实践,用心灵去感受,让来堡村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站在果园中,望着那些挂满枝头的果实,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声,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来堡村的乡村振兴,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让我们以敬畏之心,去感受来堡村的每一寸土地,去聆听它的故事,去传承它的文化,去见证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