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莫让垃圾回收点被“回收”

□ 崔舒茗

2022年以来,一批生活垃圾智能分类回收点走进我市市区部分公共场所和试点小区。这样的回收点分为智能扫码区、垃圾投放区和积分兑换区三个区域,在小区内一度非常“吸睛”。居民通过手机扫码完成注册,即可投放包括织物、纸类、金属以及塑料在内的生活垃圾,随后可以根据投放重量获得积分,兑换一些食品、儿童玩具、纸巾等日常生活用品。

回收点最初运营之时,常常可以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引导居民完成生活垃圾投放,许多居民也积极参与其中。从无序投放到自主分类,再到积分兑换奖励,这种新型生活垃圾回收模式的产生无疑是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

然而,笔者最近发现,部分试点小区的垃圾分类回收点处于“停运”状态。往日干净的回收箱门上也布满污渍。走近一看,进行回收操作的智能屏幕上显示“该设备未联网,无法使用”,一旁的积分兑换区陈列柜里,只剩零星的几样商品。智能分类回收点也从市民当初的火热参与到现在无人问津。

垃圾分类与回收是一件需要久久为功、持续推进的事,从每一个小区入手,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我们不但不能让这样一项利好工程昙花一现,还要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要做到“物尽其用”。回收点位的运营商需要安排专业人员定期清洁与维护;相关部门应当持续监管和落实,与社区、试点小区加强配合,共同建立智能回收点位运行的长效机制。同时,可以招募志愿者在回收点位值班,继续开展垃圾投放操作引导。小区居民不仅是垃圾分类回收的参与者、受益者,也应成为智能回收点位运行的监督者、维护者,共同为我们的环境保护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正如回收点的宣传标语所写:“健康加一分,垃圾分一分,环保多一分,环境美一分。”让智能生活垃圾分类模式重新回归,提高垃圾分类的社会参与度和精准投放率,方能共建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