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结石又称尿石症,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尿石症可分为位于肾和输尿管的上尿路结石、位于膀胱及尿道的下尿路结石。大多数结石形成原因不清,但许多因素影响尿路结石的形成,包括年龄、饮食成分和结构、水分摄入量、气候、代谢、遗传及其他的泌尿系局部因素如尿路梗阻,尿路感染,尿路异物等均可影响结石的形成。结石在输尿管部位称为输尿管结石,90%以上是在肾内形成而降入输尿管的。
气温高、湿度大的炎热天气使出汗和呼吸丢失的水分大大增加,因而尿液高度浓缩。炎热地区的居民虽然每日要摄入大量水分,但往往每日只排一两次少量尿液。尿浓缩不仅导致结石盐的过饱和度增高,还可引起尿中促进物聚合向基质转变,形成大的晶体颗粒以至微结石。日照时间长使人体维生素D的形成增加,促进肠钙的吸收,所以结石发病率南方要高于北方。
得了尿石症的症状主要有:肾绞痛,肉眼血尿,当继发急性肾盂肾炎或肾积脓时,可有发热、畏寒、寒颤等全身症状。
多喝水能预防尿石症吗?大量饮水后,尿液在体内稀释晶体盐,使其浓度降低,从而有效预防结石的形成,并促使已经形成结石的溶解,使其随尿液排出体外。由于水质及饮食习惯的影响,泌尿系结石发病存在地域差异。受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部分群众健康意识差,医疗知识贫乏,导致对疾病认识不足。大多数病人因疾病初期结石小,对肾功能无明显损害而忽视正规治疗,以致反复发作,反复感染,反复就诊,给身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同时也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为此近年来我们在工作中重视对尿石症患者的行为干预,从门诊就诊、碎石、手术、出院等进行整体教育。病人对疾病的危害性有正确的认识,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使其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日常多饮水以增加尿量,排尿次数和尿量增多,达到冲洗泌尿道的作用,使结石不易沉积下来。有利于细小结石随尿液排出体外,尤其细小结石多饮水时配以药物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所谓多饮水,是指在24小时内饮水量达到2000毫升,否则在短时间内饮用过量的水会加重肾脏的负担,造成肾功能损害。如果肾结石患者同时伴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严重溃疡病或者慢性心肺疾病,则不能多饮水。为此,泌尿系患者的门诊饮水干预已成为提高治疗有效率的重要手段。如果结石直径超过一厘米,已造成泌尿系机械性梗阻或者发生肾积水等情况,则不宜多饮水。多饮水会增加尿量,加重梗阻,进一步损害肾功能。对这样的肾结石患者,要教育其采取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治疗。
根据患者年龄特点,排泄功能的强弱而定。碎石后饮水量,老年人应酌情少喝,以免诱发其他疾病。成年人应以24小时内饮水量达2000毫升为宜,儿童应每日饮水1000毫升为佳。饮用水以磁化杯装为好,由于进磁场处理后的进磁化水对结石的草酸钙和碳酸钙成分进行分离,可促进钙离子的游离及钙结晶的松动,具有一定的排石作用。输尿管结石患者应掌握在碎石后24小时做跳跃运动,以帮助排石,如排石在肾下盏,肾中盏碎石后应采取头低、臀高位,2—3天后开始跳跃运动。
尿石症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很高,因而适宜的预防措施对减少或延迟结石复发十分重要。(1)大量饮水。(2)饮食调节:食物疗法是预防性治疗代谢性结石的重要措施。含钙结石者应合理摄入钙量,适当减少牛奶、奶制品、豆制品、巧克力、坚果等含钙量高的食物;草酸盐结石者,限制浓茶、菠菜、番茄、芦笋、花生等食物;尿酸结石者,不宜食用含嘌呤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豆制品、啤酒。避免大量摄入动物蛋白、精制糖和动物脂肪。(3)药物预防:草酸盐结石病人可口服维生素B6以减少草酸盐排出;口服氧化镁可增加尿中草酸溶解度。尿酸结石病人可口服别嘌醇和碳酸氢钠,以抑制结石形成。(4)特殊性预防: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必须摘除腺瘤或增生组织。鼓励长期卧床者多活动,防止骨脱钙,减少尿钙排出。尽早解除尿路梗阻、感染、异物等因素。
(作者单位:吕梁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