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微风吹散了夏日的酷热,天空明显走高走远。
汾阳市贾家庄村的马烽纪念馆迎来一批又一批参观者,这座600平方米的二进四合院落,青砖灰瓦,雕饰精美,承载着人民作家马烽的传奇人生。
一进纪念馆,马烽铜像迎面而立。塑像中的他坐在椅子上,面带微笑,亲切慈祥,上身微倾,左腿前伸,右臂搭扶在藤椅的扶手上,衬衫袖子挽起,左手凌空,五指分张,仿佛正在为对面的人讲述着什么,极具亲和力。
馆内一炕、一桌、一椅,真实还原了马烽生前的创作环境。两百多幅生前的生活和工作照,手稿、著作与村民一起劳动时所用过的农具等百余件遗物均在展示之列。门楣上的藏头联“马蹄声声怀抱不灭火焰,烽烟滚滚历数吕梁英雄”,横批“人民作家”,彰显了他的文学成就和精神风范。
徜徉其间,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的旋律回响在耳边,与纪念馆浑然一体。这部电影由马烽以当年贾家庄村改碱治水过程为背景的文学作品改编而成,他还请来好友乔羽作词,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的演唱后传唱大江南北。
马烽一生与贾家庄紧密相连。从1952年初到2004年去世,半个世纪里,他的众多作品如《孙老大单干》《饲养员赵大叔》《三年早知道》《韩梅梅》《我的第一个上级》等都取材于此,作品中的人物在村里皆有原型。贾家庄也因文学成为有理想追求和文化自觉的村庄。
马烽1922年出生于孝义县居义村。幼年丧父后随母亲寄居汾阳外祖父家。作为“山药蛋派”代表作家之一,抗日战争烽火中,他重新握笔,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之路。与西戎合写了《吕梁英雄传》,先后被译成多国文字,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评书、舞剧、连环画等不同艺术形式,广为流传,影响深远。解放后,他许多小说,改编成连环画或电影,9部电影文学作品获国家多种奖项。
上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工作的马烽常回到山西农村寻找创作灵感。汾阳贾家庄原本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子,早早成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却越办越好,这吸引了他敏锐的目光。《饲养员赵大叔》开篇第一句是这样写道:“我去甄家庄农业社,正是秋收快要结束的时候。”文中的甄家庄,指的就是现实中的贾家庄。他用真、假两个字的谐音和反意,用他特有的幽默方式,把从生活中汲取到的养料,转换成了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该小说和《韩梅梅》,多次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创作上取得的成就,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为了体验生活方便,更是为了潜心创作,他告别京都,回到故乡山西。又从省城太原,告别妻儿老小,来到汾阳挂职县委副书记。他一生写下了三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大多收录于八卷本《马烽文集》中。
新中国成立后,其作品改编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泪痕》家喻户晓,《咱们的退伍兵》获第六届金鸡奖、第九届百花奖等多项大奖。
1992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曾授予马烽“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这位从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与农民有着血肉联系。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贾家庄面临两难。当时的村委书记邢利民向马烽求取建议,马烽肯定贾家庄走共同富裕道路,提出“因地制宜”。此后,马烽更加关注贾家庄发展,发表小说批判“一刀切”和形式主义,创作电影“农村三部曲”倡导农村共同富裕,常深入贾家庄,将其作为创作基地和精神家园。
马烽还与国内外的著名作家多有交往,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积极贡献。他曾是首届全国青联委员,参加过开国大典观礼,多次被选为全国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会议的代表。2004年1月31日,马烽去世,享年82岁。
马烽不仅是杰出的作家,更是有着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文化工作者。他的作品被称为中国农村40年历史的晴雨表,每个阶段农村工作的成就与问题、农民的思想与生活,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找到反映。他备有下乡的用品,常住村里,吃着派饭,与村民一道下地劳动、拉着家常,规划村里的未来。
提起马烽,贾家庄村民都亲切地称他为“老马”,为了纪念这位朝夕相伴的“老马”,村民在他曾工作、居住过的院落自发筹建了马烽纪念馆,将“老马”永远留在了村子里。“老马用自己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文学的力量和魅力。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让我们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勇敢。”
如今的贾家庄村,是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造林绿化千家村、吕梁旅游新地标……一代又一代的贾家庄人用执着与坚守,让这个写满奋斗故事的村庄成为了乡村振兴的生动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