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1亩。”老黎骑车绕着田埂转了一圈,把手里测亩仪上显示的数据报给尹晓菊。
老黎,黎可学,四川眉山丹棱县仁美镇雄义村种粮大户;尹晓菊,丹棱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股工作人员,这次专为老黎田里粮食测产而来。
去年,老黎第一次参加县里水稻“一优两高”生产竞赛,得了倒数第一。今年,带着不服气的劲头,他流转了1800亩地,还找到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助力。从选种到育秧,从节水到节肥,专家团队现场“问诊”,给田里开出不少“药方”。
今年,黎可学的地里人少了,机器多了。专家引进了精准条播育插秧技术,按公式计算播种量,再设定插秧机参数,定穴栽插秧苗,能有效保证种植密度,实现水稻稳产。
精准化的还有用水用肥。“以往浇地,全靠估摸,水常常漫到20厘米,用水多不说,还耽误产量。”老黎指着田间沟渠说,今年,专家精准计算,通过定量灌溉施肥,可以充分发挥水稻肥水耦合效应,增强土壤肥力。
前阵子,马均来到老黎的田边,手把手教他如何晒地。“这下我晓得了,控水为的是促进根系生长,稻子才不易倒伏。”科学种田,老黎的底气越来越足。
3台收割机齐上阵,不到一小时,就收完13.51亩地。经测算,亩产628公斤,比去年高出50斤。看着尹晓菊把数字填进田间测产验收表,老黎对今年的评比结果充满期待。
图⑤:丹棱县的水稻田。 陈春光 摄(人民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