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中流砥柱,其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内部发展的凝聚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必须不断创新与实践,深化党建制度改革,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一、国有企业党建创新内涵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党建创新要紧密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要转变传统党建观念,树立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观念,促进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的深度融合。国有企业党建创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理念创新;二是制度创新,要确保党建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建立健全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党建工作制度;三是方法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和水平;四是在载体创新上,积极探索增强党建工作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党建活动载体,符合时代特点,切合国企实际。同时,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为支撑,以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为动力,以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为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国有企业党建创新,突出国有企业党组织在政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始终。
二、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创新路径
(一)以人为本的思想理论创新
1、思想是创新的先导。推进思想理论创新,首要任务就是解放思想。传统的党建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党建工作的活力和创造力,造成党建工作与业务操作脱节,成效难以发挥。因此,要以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姿态,打破常规思维,突破传统框架,重新审视党建、推动党建工作。通过解放思想,使我们对党建工作的实质和目的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以新的理念、制度和方法上,促进党建工作全面创新。
2、坚持以人为本,发扬党员模范。国企党建工作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在创新党建工作中,始终坚持以职工为中心,以发挥职工积极性和创造力为重点,狠抓职工的成长和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全体员工,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企业内部形成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文化氛围。通过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国企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可以更好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3、拓展创新渠道,建立培训机制一方面要不断开拓创新途径,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另一方面,要通过组织党建交流活动、搭建党建信息平台等方式,拓宽党建工作的视野和思路,学习借鉴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为促进党建工作在国有企业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使党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同时也要加强党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
(二)完善宣传制度,完善制度的机制创新
1、开展以制度创新为基础的党建工作,是提高国企党建工作成效的重要方式,也是规范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首先,为确保党建工作有章可循,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其次,为促进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抓好制度的贯彻落实;第 三,为提高全体员工对制度的认识和执行力,加强对制度的宣传教育与培训。
2、完善监督机制,夯实党建基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通过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党建工作的全过程监管。一要明确纪检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使之能够依法依规履行职责;二要必须加强对纪检人员的培训管理,使其在监督能力和水平上有所提高。所以,一方面要加大监督力度,另一方面必须加强组织管理,提高其监督能力和水平。
(三)激励为本,提高员工积极性
1、建设激励机制。激励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是在党建活动中,对表现优秀的共产党员给予奖励或提拔使用。对在党建工作中表现突出、贡献显著的党员和党组织,通过设立“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奖项进行表彰奖励,既增强党员的光荣感、归属感,又激励其他党员向先进看齐,积极投身到党建工作中去。同时,可考虑提拔重用那些在党建工作中表现突出、领导能力突出、工作业绩好的党员,让他们有更广阔的舞台,发展的机会更多。正向激励机制有利于在国有企业中形成人人争当先进、个个赶当先进、个个比优秀的良好风气,促进企业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2、加强班子建设。一个优秀的领导班子,不仅政治素质过硬、品德优良、领导能力过硬,而且党建工作的自觉性强,党建工作经验丰富扎实。在领导班子建设中,注重通过加强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把那些忠诚于党、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干部选拔出来,提高其党建工作水平和领导能力不。还应建立健全把党建工作纳入考核范围的领导班子考核机制,确保领导班子在党建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总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是新时期国有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缺少的工作内容之一,要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党对国企的领导不动摇,从观念、机制、工作模式入手,创新工作方法,优化工作氛围,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以高质量党建工作引领企业各项工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双柳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