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吕梁山区的地图上,有一个名为中阳的地方,它宛如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县城,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记忆,虽历经风雨沧桑,却依然古韵浓郁。
中阳的县城中心,《烈士楼》巍峨耸立,这座民国初年的建筑,以其高大威武的身姿和独具匠心的设计,成为了中阳古老韵味的象征。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中阳人民的奋斗与拼搏。每当阳光洒在它的身上,那斑驳的墙壁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漫步在中阳的胡同小巷,就如同走进了历史的长卷。不经意间的一驻足一抬头,便能发现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古迹。古老的门庭、厚重的木大门、苍劲的匾额、寓意深远的楹联,还有那被岁月抚摸得光滑发亮的石狮,它们都在静静地诉说着曾经的故事。仿佛能看到昔日的繁华与热闹,听到古人的欢声笑语。
有一位自称“东方红”的中阳籍人士,对中阳城内曾经的古牌楼进行了精心的搜集和整理。那些曾经矗立在北街、东街上的二十二座石牌坊、木牌坊,是中阳历史文化的璀璨明珠。它们雕刻精美、宏伟壮观,是为旌表在朝为官、在邑有德的进士、举人而建。这些牌坊不仅展现了进士、举人的荣耀,更彰显了中阳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这些古牌坊遭到捣毁和破坏,成为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但牌坊所旌表之人的德行和功绩,却通过口口相传和文字记载流传了下来。他们在朝清廉勤政,在邑德布乡梓,成为了中阳人民心中的楷模和骄傲。
电视剧《一门三进士》,以中阳南街王氏家族先辈的真实故事为蓝本,生动地展现了中阳的历史和文化。通过这部作品,我们看到了古人的智慧、勇气和担当,也感受到了中阳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历史人物通过电视,在尘封的岁月中重新鲜活起来,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和感动。
中阳这片土地,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众多有心人致力于对古建筑、古遗迹的收集和探寻。他们不辞辛劳,有的查阅大量资料,有的实地走访查找,有的访问追寻知情者,甚至掘地深挖细探。从贺启亮的《中阳民间故事》到东方红的《美篇》,再到武建邦的《碑刻拓印集》,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为中阳的古代文化留下了珍贵的记录。这些作品不仅是对中阳古代文化的总结和补充,更是中阳人民智慧和精神的结晶。
中阳的柏洼山则更为神秘,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柏洼山中有一口闻名遐迩的“八角琉璃井”,井水清澈透明、甘甜爽口,终年不涸。关于这口井,有着许多神奇的传说。
相传,曾有一位久病缠身的村民,四处求医问药却始终不见好转,在绝望之际,他来到这口井边,怀着虔诚的心喝了井水。神奇的是,没过多久,他的病情竟然逐渐好转,最终完全康复。这个奇迹般的故事一经传出,“八角琉璃井”便声名远扬,吸引了众多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他们都渴望能从这口井水中获得好运与健康。
傅山先生与柏洼山的渊源,更是为这座山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傅山,这位才华横溢的人物,曾满怀兴致地游历至此,他被柏洼山的秀丽景色深深折服,那连绵的山峦、葱郁的树林、缭绕的云雾,仿佛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的傅山,挥毫泼墨,留下了诸多珍贵的墨宝和动人的诗篇,用文字尽情抒发对这片山水的赞美之情。
傅山先生的到来,犹如为柏洼山注入了一股灵动的气息。他的才情与智慧,与柏洼山的自然之美完美融合,相得益彰。他的足迹和作品,成为了柏洼山历史长河中璀璨的篇章,让这座山不仅仅是自然的恩赐,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今,当游客们踏上柏洼山的土地,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仿佛还能感受到傅山先生当年的那份陶醉与激情。“八角琉璃井”依然静静地坐落在山间,井水依旧清澈如初,它如同一位忠实的守护者,见证着岁月的更迭和人事的变迁。
柏洼山,这座承载着传奇故事的胜地,既是中阳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星辰。它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前来追寻历史的足迹,探索未知的奥秘,感受大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的魅力。
古韵声声今犹在,“五彩中阳”换旧符。中阳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我们相信,在古韵新风的交融中,在文化的滋润下,中阳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为推动吕梁全面乡村振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中阳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