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是新闻采访的核心环节,有效的提问方式能够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本文详细分析了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引导式提问、追问式提问等常见的新闻记者采访提问方式,探讨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优势、劣势以及适用场景,旨在为新闻记者提高采访质量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一)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是一种宽泛、没有明确限制答案范围的提问方式。它通常以“为什么”“怎么样”“请谈谈……”等形式出现。例如,“您对当前的国际局势有什么看法?”这种提问方式给予采访对象极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能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想法。
优势:挖掘深度信息。可以引出采访对象丰富的内心想法和深层次的见解,有助于记者了解事件背后的复杂原因和广泛影响。例如,在采访一位艺术家关于其作品创作灵感时,开放式提问可能会得到关于艺术家成长经历、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影响创作的信息。
劣势:答案易泛化。由于没有限制,采访对象的回答可能过于宽泛、笼统,甚至偏离主题,导致记者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梳理和筛选有效信息。比如在询问对教育改革的看法时,采访对象可能从自身经历谈到宏观教育政策,信息杂乱。
适用场景:在采访初期,当记者对事件了解较少,希望获取全面信息时;或者采访专家、学者等能够深入分析问题的对象时,开放式提问较为适用。
(二)封闭式提问
封闭式提问是指问题有明确的、有限的答案选项,通常只需回答“是”或“否”,或者从给定的几个选项中选择。例如,“您是否参加了昨天的会议?”“这次事故是人为因素还是设备因素造成的(A.人为因素 B.设备因素)?”这种提问方式答案明确、简洁。
优势:获取明确信息。能迅速确定事实,核实情况。对于一些需要确认的关键信息,如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是否参与等,封闭式提问可以高效地得到答案。
劣势:信息局限性。限制了采访对象的回答范围,可能遗漏其他重要的相关信息。例如只询问是否支持某政策,而无法了解支持或反对的具体原因。
氛围可能生硬。过度使用封闭式提问会让采访显得机械、生硬,影响采访对象的情绪和采访氛围,降低采访对象继续深入交流的意愿。
适用场景:适用于需要快速确认事实、明确观点的情况,如新闻发布会现场提问、对突发事件的初步核实采访等。
(三)引导式提问
引导式提问是记者在提问中带有一定的倾向性或暗示性,引导采访对象朝着记者预期的方向回答问题。例如,“很多人都认为这部电影很精彩,您也有同感吧?”这种提问方式在问题中包含了一种普遍观点或记者自己的观点倾向。
优势:引导回答方向。当记者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背景信息,希望从采访对象那里得到特定方向的回答时,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有助于获取符合记者预期的观点,确认某种普遍看法在采访对象中的认可度。
劣势:影响真实表达。可能会干扰采访对象的独立思考,使他们的回答带有迎合记者的成分,从而影响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适用场景:在采访大众普遍关注的话题,且记者已经有了一定的舆论信息基础时,或者在需要快速获取某种倾向观点的情况下可以适当使用,但要谨慎把握引导的度。
(四)追问式提问
追问式提问是记者根据采访对象的回答内容,进一步提出更深入、更具体的问题。例如,采访对象回答“我们公司今年业绩增长了。”记者追问:“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市场拓展还是产品优化?”这种提问方式是在已有回答基础上的深度挖掘。
优势:深入挖掘细节。可以获取更详细、更有价值的信息,使采访内容更加丰富和有深度。避免采访对象回答的表面化和笼统化。
劣势:给采访对象压力。如果追问过于急切或不恰当,可能会给采访对象造成压力,使其紧张或产生抵触情绪,影响采访的顺利进行。
适用场景:在采访过程中,当需要进一步了解采访对象回答背后的原因、具体情况或希望得到更详细的解释时,追问式提问是必不可少的。
新闻记者在采访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采访目的和采访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提问方式。开放式提问用于获取全面视角和深度信息,封闭式提问用于快速确认事实,引导式提问要谨慎使用以避免影响真实性,追问式提问则用于深入挖掘细节。只有合理运用这些提问方式,记者才能提高采访质量,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为新闻报道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履行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为公众提供准确、全面、深入的新闻内容。同时,记者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提问技巧和应变能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采访环境。 (作者单位:吕梁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