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记者 冯海砚 梁英杰 图/记者 刘亮亮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建筑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如今,在交口县双池镇西庄村一座座灰砖青瓦、满是沧桑的深宅大院诉说着西庄曾经的辉煌,一个个修葺一新的民居,一处处正在施工的建设工地则展示着西庄正在焕发的新生机。
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全市乡村旅游重点村,西庄村拥有着晋西儒商典范的吴氏以及他们营造的清代建筑群。明末清初,西庄吴姓始祖吴天盛、吴天印、吴天明兄弟从肩挑贸易开始,开启了吴氏家族由农及商,由商及官的兴盛发展之路。吴氏家族主要经营绸布、铁货、瓷器、食盐等生意。清代中期,吴氏家族的商号已经从晋西延伸到陕西、宁夏、内蒙古、天津、山东、河南、江苏等地,成为晋西闻名的商家。依靠日益积累的财富,吴氏在西庄兴土动木,形成占地3万余平方米,以“一祠一庙一塔两园七坊十堂”为主要格局的古建筑群,保存有各种风格的明清古建筑31处,房屋600余间,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极高的研究利用价值。
“从2014年开始,西庄村就启动了对村内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工作。” 西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双岐介绍说,西庄村制定了系统完善的修缮计划,以“修旧如旧”为方针、“原貌复现”为目标,坚持建筑形态、历史形态和文化形态结合,对古民居本体进行全面修缮,尽可能保存文物的历史原貌和建筑特色,让久经风雨的故居重现当年风貌,唤醒历史记忆。2017年,完成了对麟厚堂主院的修缮。2022年又对关帝庙、吴氏宗祠、树德堂等古建筑群开始进行抢救性修缮,树德堂已于2023年全部修缮完毕,关帝庙、吴氏宗祠于今年8月底完工。今年,争取省文旅局新立项修缮项目资金对裕德堂、积德堂、回音堂进行修缮保护,现在裕德堂、积德堂已经开工建设。同时,对怀德堂、宁善堂、庆裕堂、车马院进行了项目立项,预计明年开工。
来到修缮完成的麟厚堂、树德堂两处宅院,各种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匾额,高大的门楼和二层正房让前来参观的游客无不震撼惊叹,体现出了西庄浓浓的晋商文化气息。
“除了晋商文化,我们这里还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2021年8月西庄古建筑群、毛主席路居、幸福泉被省人民政府核定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1月,毛主席路居、幸福泉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红色文化遗址。”李双岐的话语中透露着自豪。他细数着红军东征以及抗日战争期间的故事,1936年红军东征期间,毛泽东率领红军总部于3月17日进驻西庄村,路居于“麟厚堂”宅院内。为解决西庄村世代缺水的问题,红军战士于村东挖出一股清泉,被群众称为“幸福泉”。1938年至1940年7月,中共灵西县委进驻西庄“树德堂”,带领周边群众与日寇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红色文化、晋商文化、晋西民居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让西庄人找到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在做好文物修缮保护的同时,该村推进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面貌古典化建设。对小地块田园进行改造,在村庄广场设置垃圾分类箱、景观花箱,村庄主干道、西庄河段及幸福泉道路两侧全部种植景观树木。先后投入11万余元光伏收益资金,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并建立《西庄村农村人居环境积分制管理运行实施方案》《西庄村光伏收益资金分配使用实施方案》,制作人居环境积分公示榜,鼓励群众自主美化庭院卫生,带动群众形成环境卫生整治的“三基意识”。建立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长效机制,即分区包干制度、农户“三包”制度和定期保洁制度,通过制度管人管事,确保整治工作成效。同时,争取省文旅局366万元革命老区项目资金,推进古村落民俗风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套实施西庄村东部片区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及外立面亮化,实现整体古色古香的统一面貌。
如今,西庄村村口的游客服务中心及红色文化广场已基本建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八个大字在广场上分外耀眼,商业一条街也已初具雏形,将在8月底全面完工,村内东部片区的民宅外立面打造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李双岐表示,下一步,西庄村将以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为契机,继续挖掘红色文化、晋商文化和晋西民居文化,加快建设优美宜居宜游的魅力西庄,乘着文旅融合发展的东风,绘就一幅“诗和远方”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