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洋
近年来,市科技局聚焦“985”重点产业链,扎实开展有组织科研活动。一方面,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改造升级传统产业、谋划布局新兴和未来产业。另一方面,做深做实校地合作,与顶尖科研院所进行务实合作,引进优质科技资源和科研成果,推动校地进一步深化合作,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此外,精心培育各类创新创业载体,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助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和应用。
在新时代的澎湃浪潮下,我市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强大引擎,全力驱动产业创新,积极主动培育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产业创新、助力产业升级等方面究竟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又取得了哪些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效?对此,记者近日专门采访了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永胜。
“交城义望铁合金研发中心的实验室通过了c纳斯体系的认证。这个化验结果在国际上都是互认的,所以说这是我们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成果之一。”李永胜介绍说。
交城义望铁合金有限公司是集铁合金冶炼和绿色建材生产于一体的传统产业企业。近年来,市科技局通过科技计划项目和校地合作的方式,大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目前该企业已拥有138项专利,自主研发的碳锰铁冶炼工艺,不仅大大提高了冶炼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而且达到国内的先进水平,首创的无机纤维密度板将铁合金冶炼过程中的废渣变废为宝,符合环保和节能的要求,也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的空白。
提到鹏飞氢能产业链关键技术中试基地,李永胜介绍说,这是山西省首次批准的氢能产业方面的中试平台。这个制氢环节的提纯装置,目前有11个课题组,97名专家团队,为其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并且与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精准的合作,成立了燃料电池汽车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氢能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这个中试基地集中了多方优势的科技资源,大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推动氢能全产业链条的技术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2年,我市在全省率先设立校地合作产业引导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投入4000万元用以支持校地合作项目,致力于解决我市企业在生产过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先进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实施以来,吸引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35所国内知名高校与我市进行企业产学研合作,共立项50个项目、总投资5.7亿元,市财政资助6775万元,撬动企业自筹5.01亿元。”李永胜谈到校地合作时说。
科技局作为科技创新的主管部门,在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八次全会精神方面有哪些部署和安排呢?
“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是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提出的‘1+3’改革文件聚焦发展所需和群众所盼,明确了我市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对加快建设美丽幸福吕梁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作为全市科技工作的管理部门,我们必须在全面认真地落实全会对科技工作的各项重点工作任务上真抓真落实。”李永胜说,一要锚定全面推进四链融合的目标,在高效对接有组织科研活动上再求突破,积极开展“登堂入室”,精准对接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切实做好科技金融,着力建设好科技人才队伍,用好用活校企合作和揭榜挂帅的专项,全面提升全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动能。二是要围绕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新兴产业集聚区的战略任务,高标准建设“晋创谷吕梁”创新驱动平台,有序开展科技成果和应用场景的对接活动,建设数智化的科技服务系统,全力打造生产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升级的“晋创谷吕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三是要围绕“985”重点产业链和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战略定位,在对外合作上做深做实。要深化与省科技厅的合作,在科技体制创新和有组织科研活动上再求突破,全面提升全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全市一流的科技创新生态。要深化与大院大所的合作,瞄准国内一流的大院大所,为各大院大所的科研成果在吕梁嫁接更多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在建设高能级平台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的引入上再做突破。要深化与天开园核心区的务实合作,在着力构建天津研发吕梁转化的科技创新协同模式上再做突破。总之,市科技局要集各方优势的科技资源,为吕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科技动能,贡献更多科技智慧,交出更圆满的科技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