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吕梁发展酸枣产业大有可为

□ 付宾荣

酸枣又称山枣、野枣、葛针,是一种落叶乔木,属鼠李科枣本植物,是我国特有的树种,生长在海拔1000—2000米的地区,以野生为主,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等地的丘陵山区地带,其特性为喜光、耐寒、耐热、耐干旱气候。酸枣果实味甘、酸涩,具有养阴、补血等作用,是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尤其是酸枣仁具有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的作用,有“东方睡果”之称,是我国中药材的瑰宝之一,早在汉代药王张仲景就在《金匮要略》记载了“酸枣仁汤”治疗失眠的经典验方,流传至今,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治疗失眠的核心药材;酸枣亦是极好的蜜源植物,枣花蜜是享誉中外的绿色保健食品,果肉酸甜可口,有开胃健脾、消食止滞之功效,加工制成的酸枣汁、酸枣糕等多种加工品深受消费者青睐;酸枣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极高,最高可达850mg/100g·FW以上,被誉为“VC之王”;酸枣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黄酮类化合物等丰富的药用成分,提取出的酸叶酮、芦丁是治疗冠心病的良药,开发空间巨大。

近年来,酸枣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据统计,全国野生酸枣面积约200万亩,酸枣仁年产量约0.8—1万吨,市场需求量为2—3万吨,价格一度突破1000元/公斤大关,创历史最高价,供不应求,酸枣产业发展呈现出由低效野生抚育向优质高效标准化种植转变的趋势,人工栽培酸枣发展势头强劲。河北赞皇县目前已经形成全国最大的酸枣仁加工集散中心,年加工酸枣30万吨,年产酸枣仁近7000吨,年产值50多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带动1万农户、3万名群众实现年人均增收1.5万元。小酸枣成就了大产业。

山西野生酸枣资源丰富,面积达80万亩,年产量1576万公斤。近年来,省政府连续出台《关于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多项政策助力酸枣产业的发展。晋中市灵石县建立了酸枣产业园,申请了“灵石酸枣仁”地标品牌,建设灵石酸枣种植示范基地3000亩,形成了“酸枣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吕梁野生酸枣主要分布在沿黄的石楼、柳林、临县、兴县等县,面积约12.4万亩,年产量489万公斤,产值1亿多元。近年来,随着酸枣价格持续上升,农民种植、采收酸枣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临县、石楼等县政府因势利导,出台政策给予扶持,2023年,临县对每个酸枣接穗补助1.5元,石楼县嫁接酸枣每亩补助500元,栽植酸枣每亩补助600元。截至目前,全市人工种植酸枣1.11万亩,酸枣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规模、品种、加工、产值等方面看,尚处于起步阶段。

据专家预测,受中成药企业酸枣仁需求量增加、杀鸡取卵式破坏性采收致使野生酸枣减少、脱肉加工污染监管力度增大、酸枣仁的含量指标和黄曲霉素监测管理规范化等因素影响,酸枣仁价格未来十五年内将维持高价位运行。而且随着市场需求持续增加,野生转家种将成为必然趋势。2023年酸枣仁每公斤价格为1200—1500元,种植酸枣利润丰厚,即便十五年之后,进入常规利润期,酸枣仁价格回落到200—300元/公斤,种植酸枣的利润仍然可观。酸枣产业发展带正在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吕梁发展酸枣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然条件方面:吕梁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0—11度,年平均无霜期133—178天,年平均降雨量49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487—2872小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非常适合酸枣的生长。产业基础方面:吕梁红枣种植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产业规模巨大,面积达158万亩,临县被称为“中国红枣之乡”,拥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枣农、枣企,产业基础雄厚;加之2022年以来,沿黄四县已经在低产低效红枣林嫁接酸枣8615.5亩,人工栽植酸枣2450亩,为酸枣产业发展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综合效益方面:2023年临县酸枣青果收购价为每公斤20—30元,酸枣仁的收购价为每公斤600—700元,按平均亩产500公斤,每公斤20元计算,种植酸枣每亩收入可达10000元,除去每亩1000元左右的管理费用,每亩的纯收入可以达到9000元左右,能有力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经济社会效益可观;酸枣适宜在山区丘陵地带生长,发展酸枣产业,不但可以起到治理水土流失的作用,而且利用现有弃管枣园改接酸枣还可以有效遏制枣疯病的蔓延,有助于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效益明显。经验技术方面:河北赞皇县是全国最大的酸枣仁加工集散中心,已实现种植、收购、加工、营销全链条发展,技术成熟,其经验现成可借鉴,同时,我市临县与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已经有很好的合作,从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营和技术层面都具有可靠的保障。

综上所述,从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发展前景、综合效益等各方面综合分析,吕梁发展酸枣产业是可行的,大有可为。

(作者单位:吕梁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