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汾阳市阳城镇史家堡村坚持党建引领,以移风易俗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切入点,通过建章立制、宣传动员、党员带头等多种形式,营造党建引领、党员示范、党群共治的局面,形成了“十元礼金”的良好风尚,弘扬了农村文明新风尚。
善思善行,推动“十元礼金”初具雏形。针对“有事就办、没事找事办”的现象,原史家堡村“两委”多次召集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商议探讨,几经周折、多次研究,最终决定成立对全村红白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红白理事会。大致指导思想如下:“孩子满月、一周岁生日、三周岁生日、十三岁生日、迁居暖房、开张设宴等,坚决杜绝举办宴席;正常的结婚、白事等只送十元的礼金,象征性地表示一下即可;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婚事新办,不铺张浪费、不大操大办、不互相攀比,丧事从简,杜绝使用乐队等”。
多措并举,推动“十元礼金”落地实施。起初,“十元礼金”这项村规民约的施行遭到了个别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反对。为此,史家堡村村两委广泛发动群众。加强宣传,喜事上,提倡婚事新办、喜事简办,强调“上慈下孝、和睦居家”,丧事上,提倡“死后大操大办不如生前敬老尽孝”,强调厚养薄葬的良好风尚;加强动员,对拒不执行村规民约的村民进行思想教育,一次不行两次、一人不行两人,听说谁家计划违规办席,就提前上门做工作,直至放弃;作一次表率,党支部书记带头、全体“两委”成员执行,带头不办事,办事只送十元礼金,从干部的职务上、党员的身份上、邻里的感情上引导群众执行“十元礼金”制度;算一笔账,党员干部宣传动员时,为村民算了一笔经济账,当时的史家堡村每年至少办理50场宴席,每户除了节省每场50元礼金外,按正常出工,每日100元收入计,一年下来每户多收入7500元。延续20多年,按照当时的费用计算标准、当时的240户人口计算,全村共增加收入1800万元。这笔钱用在教育、村容村貌、基础设施、扶危济困等事业上,将会为史家堡村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既让村民不浪费时间,把精力全部投入生意上,又节省了村民的一大笔开支。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了提高,也可以做一些公益事业,比如带头为村里硬化道路、亮化美化村庄、为优秀学子捐款等等。
完善制度,推进移风易俗走深走实。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推进,阳城镇史家堡村成为典型示范,史家堡村重新修订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提倡节约等相关规定纳入其中;成立红白理事会,推选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担任移风易俗宣传员,“党员带家属、干部带群众”,营造宣传移风易俗的浓厚氛围。党建引领,加强制度建设,注重加大红白理事会建设的力度。村“两委”换届结束后,注重扩大红白理事会的建设面,力求全覆盖,做到红白理事会有人做事,有人理事;注重发挥农村红白理事会的为民服务作用。党总支、村委会鼓励和支持理事会理直气壮、扎扎实实地为民管事和服务,为引领良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创新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抓住“关键少数”,压实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村“两委”班子直接担负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的职责,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头雁效应”,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通过微信群、大喇叭、公示栏、广场舞等,开展理论宣讲和思想宣传活动,讲述好人好事,树立榜样典型,切实引导群众从思想上、行动上抵制陋习,弘扬新风。带动群众,促进入脑入心。自移风易俗工作开展以来,史家堡村在新合并村“两委”干部的努力下,通过《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公示、宣传、典型带路等措施,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并在周边自然村持续推广和改良“十元礼金”做法,村民们形成了“践行节约之风、弘扬文明新风”的思想共识。 (武子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