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评价话剧《人世间》时曾这样说过:“我从未在感情上和劳动大众及他们的生活脱节”。这句话大概意思很明确,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文学作品的媒介是文字语言,而戏剧是综合性艺术意象的交织与情感的宣泄,需要通过对人物角色形象性格的塑造、鲜活的表演呈现出来。
2024年最后一期《新观察》也想做一期讲述普通人、平凡人的故事,也想通过表述一些日常事,反映人世间多样化、多层次的人生需求,彰显美丽幸福吕梁建设的生动内涵。可是,真的认真找起来的时候,这样的人物太多了。让熟悉的几位基层的通讯员朋友推荐一下,一箩筐放不下,几个晚上也难以讲完这些人的故事。这些人的故事确实感人、动人、暖人、励人。
手足无措时,再一次想到了他们。他们是在2024年《新观察》栏目中出现过的人物,有的是主人公,有的只是提到涉及而已,但是他们的故事同样可以表达人世间的真善美、真性情,达到情感共鸣与价值思维的传递。
壹 白占全的“文”和王肖琼的“武”
“柳林盘子”一般从正月十二开始,到正月二十六结束。农历正月二十五的“填仓节”当天没有活动的村社,一般会在正月十七八就拆“会子”。
2月26日,是农历正月十七。按理说,元宵节过了,柳林盘子已经过了气候。但一路跟着向导柳林县原新闻办主任白占全丝毫感受不到“柳林盘子”的冷清。
2024年,白占全对“柳林盘子”的研究和发掘没止步,他分别以“此盘非彼盘”“天下神仙居”“出盘亦收盘”“转盘如神游”为题,把自己多年来研究“柳林盘子”的成果通过报纸展现出来,把“柳林盘子”说了个透彻,讲了个明白,可以说是一篇微缩版的“柳林盘子”史记。
之所以说白占全“文”,不仅仅是他的职业和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因为这样一位“文人”能够专研去做一件事,而且有成果有成就。白占全可以说是柳林“盘子”的一张活地图,哪个村社有多少“盘子”,“盘子”的结构是怎么样的,他都能说上个“丁是丁卯是卯”。他最关心穆村一带的“盘子”,因为穆村有柳林县最为古老的和最大的盘子,这个大盘子也是他研究关注最多、投入精力最多的“盘子”。
中阳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大队长王肖琼当兵出身,算得上一员“武将”,但是也有更多让人动情的地方。尽管中阳县公安局已经在硬件设施投入上为巡特警大队吃“偏食”,但王肖琼还是想办法在“偏食”中再为队员们“加餐”。
中阳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机关食堂已经在圈子里算是好的,但王肖琼还是会时常提醒食堂师傅在捉襟见肘的伙食费中尽量让每天的伙食变着花样。在生活区,洗衣机、烘干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就连公共浴室、公共卫生间、室内训练室也让队员们找到了家的感觉。
爱于先,威于后。中阳县公安局巡特警大队大大小小的制度、规定涉及18大类100多种。小到请假制度、集训期间日常管理制度,大到装备使用管理规定、警用装备库房管理制度,甚至细化到了队员的八小时以外社会圈、生活圈管理规定。用王肖琼的话来说就是“该管的就得管,该严管的必须严管”。
生活中,王肖琼对每一位队员都能够做到关爱有加,哪位队员闹情绪,或者在训练的时候开小差,王肖琼会苦口婆心地找他谈话。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他又是说一是一,不会讲半点情面。
一文一武,只不过是两个人的精彩,但是在人世间,这样的生活经历足以让人心灵撼动一次。
贰 宫育红和郝雄飞的坚守
12月18日下午,临了下班,吕梁市艺术学校的郝雄飞老师硬生生地把记者约到了中阳县下枣林乡神圪垯村。郝雄飞带记者要去见的宫育红老师是熟人,是吕梁市艺术学校唢呐专业教师。
8月12日,中阳县政府与吕梁市艺术学校就艺术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合作签约。中阳县出资出地方在该县下枣林乡神圪垯村倾力打造吕梁市艺术学校神圪垯实训基地。吕梁市艺术学校出人出力,负责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宫育红被指定为基地负责人。
郝雄飞一直把宫育红当作大哥,一来是因为年龄长幼的问题,二来是在郝雄飞看来,宫育红是自己心中最钦佩和尊重的人,原因就在于宫育红对“宫家吹打”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这几年,在宫育红的努力下,山西“宫家吹打”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影响。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院校专家学者曾赴吕梁考察山西“宫家吹打”;2019年,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萧梅教授给予山西“宫家吹打”高度评价,称其为“意想不到的宝藏”;2018年山西“宫家吹打”被评定为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9年山西“宫家吹打”两次受邀在中央音乐学院参加传统音乐学术研讨会和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场展演。2016年以来,山西“宫家吹打”曾多次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交流演出。2023年,山西“宫家吹打”参加在河北廊坊举办的全国首届民族器乐展演。
其实,郝雄飞对艺术的情感不亚于宫育红。在郝雄飞看来,自己注定这辈子要和戏曲打交道。
郝雄飞是陕西绥德人,十一岁的时候就在榆林艺术学校戏曲班学唱戏。他和陕西走出来唱民歌的王二妮是同班同学,都是学戏的。然而王二妮已经在另一种抉择中重新找到了自我。郝雄飞也想着干出一番成绩,把戏曲艺术传承发展下去。
郝雄飞一直担任吕梁艺校戏曲专业指导教师,前些年,带着戏曲专业学生连着好几年捧回了“小梅花奖”。2023年8月16日,孝义市政府与吕梁市艺术学校签署艺术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孝义碗碗腔非遗传习班,郝雄飞担任班主任,再次担起更大的责任。
那天晚上,神圪垯村的夜很静。兄弟两个聊得很多,更多的话题是如何把唢呐艺术和戏曲艺术融合起来,传承发展戏曲。郝雄飞想拉着宫育红“单干”,宫育红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一脸犹豫不决的表情。
第二天一大早,基地的学生还在晨练,郝雄飞就匆匆忙忙离开了,他要赶着八点前回到学校,因为学校还有一群学生等着他。
“那里的风,在传颂着唢呐的旋律。农舍田边,唢呐声或激昂或悲怆,或欢快或悠扬,它承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见证岁月的变迁与情感的流淌,从这里,唢呐艺术的魅力如星芒般向四方散射,绵延不绝,成为民族音乐星空中璀璨夺目的瑰宝。”
这是郝雄飞离开后在微信朋友圈发的一段话,配图是晨曦下基地孩子们训练的画面。在记者看来,这段话更多体现的是悲情的一面,这样的悲情,或许只有宫育红和郝雄飞兄弟俩最明白。
叁 郝宏武和杨强强为谁“守梦”
郝宏武是柳林军渡人,但在离石文化圈的名气不小。
主要源于他在离石红色文化圈的多重身份。他是晋绥边区文化研究院院长、晋绥文物史料馆馆长,先后被山西省社科院聘为晋绥文化研究员,山西大学近代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这么多身份又缘由他本人喜好收藏晋绥边区革命文物,而且已长达27年之久。
郝宏武的名气更在于他主导修缮了离石烈士陵园。2017年9月7日,郝宏武的吕梁晋绥边区文物研究院有限公司与离石区文物旅游开发中心签订了烈士楼文物认领认养协议。2017年至2021年间,出于资金和人力等客观性原因,郝宏武只能对烈士园进行零星修缮。他认为壁画工作的保护是当前工作的大头。他把市区有名的摄影师请回来帮助自己将楼内壁画全部拍摄,还把拍摄后的壁画编印成小册子。2022年至2023年间,郝宏武对烈士楼进行整体修缮,修复东厢房,改造西边二层办公楼并布展,修缮大门及配套设施,石板铺设院子,复建思源亭等工作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郝宏武的吕梁晋绥边区文物研究院还与吕梁大型企业泰化集团合作开办了吕梁晋绥兵民博物馆,馆内红色革命题材的藏品达十万余件,被北京大学中国革命史、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山西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吕梁学院设为教学研究基地。
临县红艺晋剧院的班主杨强强也有着和郝宏武一样的文化情怀,但在他看来,自己没能干出一件像模像样,甚至是轰轰烈烈的事情。
每年在唱戏旺季,杨强强要做的事就是和“写戏”人沟通戏价,而且还得想办法养活三十几个戏曲演员。每年的大年初一,杨强强还来不及放下手中的饺子碗,就得开始张罗清点道具和装备,因为年前就和“写戏”的人谈妥了,吃完团圆饭就有台口,就得动身出发。这之后,从这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为了赶村披星戴月赶路是常有的事。
杨强强是临县三交镇西王家沟村人,他的临县红艺晋剧院是个“草台班子”。从他的装备和演员构成看,给人的直观印象就是“散装”班底和“拼盘”演出。用杨强强的话说,演员是拼凑的,有时候就连演出服装和道具也得临时拼凑。
在吕梁山区,这样的“草台班子”不在少数。杨强强说,在临县,和红艺晋剧院规模不相上下的剧团不下四十家。在杨强强看来,一边是在忙着讨生活,一边也祈愿剧团生意能够兴隆。每一次的赶村经历让杨强强更能理解吕梁山区,以及黄河沿边的黄土高坡上的人们为什么在劳苦一年后,依然愿意从本就捉襟见肘的口袋里拿出大几十元甚至是上百元的份子钱让村里唱一台过万元的戏。
正是基于这样的情怀,再加上有着一颗痴心于文化传承和发展、保护的热心,郝宏武和杨强强一直在“守梦”。其实,在我们身边,这样寻找文化记忆的“守梦人”还有很多。
肆 那只“隐形的翅膀”终会飞起来
吕梁特殊教育的发展走了将近半个世纪。而这将近50年的时间也有一群人拿着特殊教育的“接力棒”走了50年。
从全市只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吕梁地区聋哑职业学校开始,到初创阶段的吕梁市聋哑职业学校升级为吕梁特殊教育学校,再到一些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发展、成长,全市特殊教育就像一只“隐形的翅膀”,成就了一大批残障人士,让这些人在无尽的有所想、有所盼中有所为。
吕梁特殊教育学校团委书记白娟想着学校能有一个像模像样、标准化的体育运动场所,也想着学生的宿舍能够重新翻新一下。尽管教学环境不是很好,但是她的教育初心没有变,还是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学校与吕梁市社会福利院成立的吕梁市特殊教育学校市社会福利院分校,开展“蹲点教学”和“送教上门”服务,让福利院的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至今没能扔了拐杖的高民,是吕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党支部书记、董事长,自身肢体残疾。他更清楚自己一直以来努力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吕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学校是他多年来精心打造的一个“隐形的翅膀”,这个翅膀他看得真,更多的残障儿童和青少年也看得清。校长康丽霞多年来一直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在她看来,特殊教育事业做的是民生兜底工程,是一项良心事业。“就是要帮残障儿童和青少年学会基本生存能力,让他们可以掌握一技之长,最终回归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李彦兰是一位有着二十二年特殊教育教学经验的班主任老师,从进入吕梁市特殊教育学校实习开始,就担任听力障碍班的班主任。她的讲课方式除了用嘴巴不停地说以外,还要用手不停地比划,偶尔还用肢体配合面部表情做些动作。由于口、手、脚并用,一天下来很是疲劳。用她的话来说就是“白天所有的话都说给了学生,晚上回家累到压根不想和自己的孩子讲话。”
姚改花和杨彩艳是同龄人,都是80后,两个人掐头去尾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也近20个年头了。问及两个人当初的选择,她们的解释是,“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其实,特教人也有幸福!”
今年的九月份,离石区田家会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的创办人张智勇和王根凤被邀请参加了母校运城护理职业学院的新生开学典礼,而且作为优秀校友代表进行发言。张智勇没有更多地展示自己的成绩,而是表达了自己要在这条路上一直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有了他们,“隐形的翅膀”终究会飞起来!
他们的这一年,注定会有句号,但更多的还会带有感叹号!
方山县峪口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站站长,张家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王军峰在村里修建游乐园和农耕体验园的梦想实现了吗?来蒲苇“香蒲小筑”的游客多不?杜保明和妻子薛小梅的特色小吃摊生意怎么样?
村医秦武贵、陈彦是不是还在背着全科医生助诊包忙着为群众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