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行走吕梁”之旅,缘于一次古镇碛口之行。当年,我陪省建设厅几位处长游览碛口。漫步古镇,刘处长问:古镇有多少年辉煌史,与晋商有何历史渊源?何谓“大同二碛”?黑龙庙有何传说?一连串提问,让我尴尬难耐,幸好导游解围。
此后,我开始研读碛口。网查资料,翻阅志书,追溯史源,寻觅故事。一气呵成《品读碛口古镇》文章。美篇发布后,《吕梁晚报》“系列”推文,《吕梁发布》《掌上吕梁》《吕梁文学》刊发,最后被《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小小的惊喜,意外的收获,激励我踏上“行走吕梁”之旅。
行走吕梁,从脚下伊始;爱我吕梁,从访古开启。访古中问道,探秘中溯源,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的理念,撰写了300余篇吕梁游记。通过“吕梁发布”“掌上吕梁”“离石融媒”“交口融媒”等推文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关注与好评。
行走吕梁,经历了登山观水、赏景悟道,探秘人文、追溯历史,探寻文明、陶冶情操之文化苦旅。或游览千年古刹,追溯沧桑历史;或聆听传说故事,感悟久远人文;或漫步山水园林,感悟大美吕梁;或走近红色圣地,赓续红色基因;或远离喧嚣城市,体味世外桃源。一路走来,我用脚行走,用眼审视,用脑挖掘,用笔记录,用心推介,用情歌颂。每一次行走邂逅,总有意外的惊喜与发现,别样的体会与感怀,心灵的陶冶与热爱。“爱我吕梁”之情与日俱增,“扬我吕梁”美名由衷自豪。“吕梁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让我惊奇不断,陶醉不已。
行走吕梁,“山”还是那座山,但山川着绿,林海生金,铺就了绿水青山的底色;“地”还是那片地,但生机嫣然,一粒粒生态“种子”开花结果;“河”还是那条河,依然静静地流淌,可谓“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登山观水,吕梁山河多娇。“于云海苍茫间感悟,于微风细雨里自省。满眼青翠皆空灵,滚滚红尘皆浮云。”。吕梁,因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古代所谓吕梁山,为现代地理所称“骨脊山”。山西一省,襟山带河。“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吕梁山像脊梁,中间一线隆起,两侧逐渐降低。看吕梁山就要品读其蜿蜒、连绵、巍巍之气魄。山之豪迈壮观,水之钟灵毓秀。每一处都有一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大抵赋予吕梁人以淳朴、坚韧和勇敢之精神品质。
骨脊山,因“大禹治水始此”。“其名骨脊者,以泰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嵩山为抱,衡山为朝,此山是隆居中,依然天地之骨脊焉。故名骨脊山”;孝文山,因孝文帝丁母忧,避于此山……因以名山;北武当山,因集雄险奇秀、粉绿红白于一体,素有“三晋第一名山”美誉;黑茶山,因“四八”烈士在此留下一场旷世空难而震惊中外,成为红色的黑茶山,成为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的历史见证;汉高山突兀孤耸,山高岭峻,因汉高祖刘邦斩蟒传说而得名;云梦山,因峰峦叠嶂,云雾缭绕,流水潺潺,谷深峰险,故取“云仙梦境”之意而得名。此外,白龙山、大度山、玉林山、王老婆山、柏窊山、上顶山、卦山、云顶山、棋盘山、团圆山、子夏山等诸多名山遍布吕梁山脉,赋予人一种巍然挺拔、力求至上的质朴之美。
黄河进入吕梁流经4县296公里,在碛口形成了风姿多彩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韵味无穷的晋商故事和风俗逸闻。行走沿黄一号旅游公路,观赏黄河美景,领略大河气度,饱览晋陕峡谷,体验前山、三交、军渡、碛口、孟门、黑峪口、六郎寨等沿黄特色旅游。纵观吕梁版图,在13县(市、区)又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母亲河,观赏品读,令人赏心悦目,遐思飞扬。
访古问道,吕梁历史深厚。遍布于吕梁大地的文物古迹,犹如镶嵌于吕梁历史长卷中的颗颗明珠,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唯有行走吕梁,才能一睹其芳容,一探其妙。
其一,深山藏古寺。吕梁寺庙或隐藏于深山,或建造于山巅,或坐落于山腰,或濒临于河川,或修建于村中,若隐若现,沧桑厚重。玄中寺深藏于石壁谷中,为中国现存始建时间最早的日本佛教净土宗、净土真宗的祖庭;天宁寺藏匿于卦山腹地,山巅石佛堂为卦山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佛寺;大善寺雄居大度山之巅,高耸云天,为临县唯一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千年古刹;玄天大殿高耸于北武当山最顶端,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雄伟壮观;玉灵山诸神庙,建于高山之巅,与玄天大殿遥相呼应。古有“先拜玉林山,后朝真武山”之说;汉高山庙宇,矗立山巅,突兀高耸;石室寺坐落于妙楼山半山腰,三面皆山,森林遍布。探访古寺庙,我撰写了“吕梁国宝”系列游记39篇,通过微信或公众号发布。
其二,多元文化融合。吕梁山蕴育了深厚的圣贤、黄河、黄土、大禹、廉政、红色和民俗等多元文化。孝义一庙三皇同殿,为寻根祭祖提供了朝拜圣地。从大禹治水始于骨脊山,到禹凿龙门水南流,造就了孟门“天下黄河第一门”;从紫金山石勒驻兵、玉灵山石勒墓,到刘渊建匈奴左国城、上顶山可汗庙,见证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从姜子墓地、鬼谷子讲学,到离石文庙、子夏山隐唐洞,一代圣贤文化精彩纷呈;从黄河第一湾、母亲峰,到百里黄河画廊、六郎寨奇石,在跨越与黄河融合、抗争、治理、驾驭漫长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绚丽璀璨、浩瀚渊深的黄河文化;从游牧与农耕文化在黄河碰撞融合,促进了黄河儿女的觉醒与成熟,推动了民族之间的往来与渗透。早在“五四运动”前后,吕梁涌现出一大批仁人志士。张叔平以“铁骨镇鬼蜮,热血染杭城”的革命精神,用热血谱写了共产党人的不朽壮歌;贺昌以“扛罢笔杆再扛枪,经文纬武干一场”的革命精神,彰显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刘志丹以“拼将热血洗乾坤”之革命情怀,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刘胡兰以“怕死不当共产党员”之大义精神,树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历史丰碑。从文峰塔、上贤塔到双塔寺、临峰塔,塔立佛地慧业弘熠熠生辉;从千佛洞、万佛洞到千佛阁、万佛殿,一尊尊造像彰显了精妙绝伦的雕刻文化;从孟门熬、钱钱饭到土豆宴,一道道传统小吃变成特色佳肴。
其三,传说故事神奇。传说故事犹如一首首韵律优美的诗传于民间。从金香炉之谜、聚宝盆妙闻到四十里钟声、鸽子传说,彰显了一座座庙宇文化;从“十二连城”古柏、“龙松”传说到永由古槐、“千年仙人松”传说,记载了千年神树名木文化;从“一塔三分”、舍利塔传说到柳临峰塔、双塔寺传说,彰显了一座座古塔文化;从圣母娘娘、黄河与红枣传说到千里一盏灯、麒麟滩传说,演绎了古老黄河传统文化;从鲁班下凡尘、浮济大王传说到南瓜巡抚崔让、抱牛状元张从龙传说,讲述了古代名人轶事精彩故事。
品读吕梁历史沧桑,寻找吕梁历史记忆,我常常在想:旅游到底在“游”啥?当下人们旅游究竟是在看风景、品文化、读历史,还是在寻求属于内心的那份宁静与满足呢?
“游”在自然之美。投身于大自然怀抱,心灵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生命意义也仿佛被重新定义。走过路过的每处风景都是一堂生命课程,教会了我敬畏与谦卑。行走既可欣赏美丽风景,也可探寻人文历史,还可了解民俗文化。而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爱护之心,是旅游带给我的一大宝贵财富。
“游”在文化之韵。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和艺术展览,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品尝美食、欣赏音乐和舞蹈,体会不同文化之独特韵味。或踏上一块石板路,或目睹一座古寺庙、古城墙,触摸一处历史痕迹,感悟一段历史文化,仿佛穿越时空,与圣人美丽邂逅,与古人心灵对话。
“游”在自我成长。旅游是对外界的探索与体验,也是对内心的探寻与成长。或独自游走异域他乡的大街小巷,或静坐于高山湖海边看日出日落,早已成为与自己对话的机缘。因为爱上旅游,常让我停下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思考人生的意义,寻找属于自己追求的东西。由是,我学会了放下、原谅,也学会了爱与被爱。而真正成就内心宁静与满足,是我最珍贵的收获和最欣慰的事情。
行走吕梁,赋予我最大的感悟是: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