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 本报记者 梁英杰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而让法律法规“长牙”生威,则离不开人大的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
全年召开常委会会议8次、主任会议30次,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37个,发出审议意见17个,开展执法检查4次……回望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监督工作提质增效年”要求,围绕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吕梁目标,锚定高质量转型发展开展精准监督,主动向中心聚焦、为发展聚力,在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吕梁的历史新篇中,更好发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和功效。
服务中心大局 助推高质量发展
大局之所在,就是市人大常委会监督重心之所在。这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与市委同向、与人民同心、与法治同行,坚决有力推动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如何进一步看好国有资产“家底”,守好人民共同财产?市人大常委会常态化关注计划执行,听取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等报告,对重大项目谋划、全面深化改革、激活发展动能等提出了《审议意见》,助力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宏观调控政策。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振国指出,相关部门要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上,以市委安排部署的20件大事要事为抓手,加快动能转换,激发发展活力。要强化项目就是生产力理念,聚焦产业投资,创优营商环境,不断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树牢紧平衡理念,优化支出结构,盘活存量资金,努力培植财源,把发展红利更多惠及群众,让幸福吕梁的成色更足。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一项重大战略性工作,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市人大常委会夯实“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底色,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赴石楼县、柳林县、临县、兴县,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执法检查,用法治力量保护黄河流域生态、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黄河长久安澜。在市第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执法检查报告,并印发了《审议意见》,提出“进一步抓好污染源治理、确保重点工程实施、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等4条审议意见,交市政府研究处理。
《审议意见》既是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是会议监督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何推动《审议意见》进一步落实落地,也是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重点。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振国在听取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后指出,相关部门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让法律规定真正成为做好工作的利器和抓手,在产业构建、人才建设、文化发展、生态保护、组织保障等各方面发挥应有作用。随后,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市监委、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文旅局等部门负责人和部分省市人大代表对《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情况〈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并再次提出四方面意见建议,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根基,有力推动了我市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为着力推进市委20件大事要事之一“持续强化转型发展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双会带队赴孝义市、文水县、兴县、岚县及吕梁经开区、吕梁学院,并委托临县、交城县人大常委会,就科技创新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最终的《调研报告》中,针对创新意识有待加强、主体和平台数量较少、投入尚显不足、服务能力较弱等不足,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人才引育、平台建设、主体作用发挥、成果转化应用、深化改革等六个方面实现新突破的意见建议,多措并举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高新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赋能。
管好“钱袋子” 算好“明白账”
政府是怎样花钱的,不仅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市人大常委会最为关注的事情。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人大财经监督机制,对经济运行情况、国有资产管理、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实施精准监督。
作为“国家账本”,政府预算关乎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关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福祉。2024年12月30日,市第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市财政局局长樊小明报告了关于2024年市本级第二次预算调整方案(草案),这是市人大常委会对全市财政预算开展监督的重要举措。在此之前,8月28日,市第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听取了关于2023年市本级财政决算和2024年上半年全市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以及关于2024年市本级预算调整方案(草案)的报告,确保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这些举措,是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的缩影。一年的时间里,市人大常委会共听取审议预算、决算、预算调整等报告8个,并作出相关决定,推动提升积极财政政策效能,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支出、重大投资项目和基本民生支出,兜牢“三保”底线,有效发挥了财政政策对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
与此同时,市人大常委会还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编制《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规划》,听取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推动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促进我市国有资产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经济发展环境监督,听取审议审计工作报告、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督促健全审计整改工作机制,公开整改结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既体现着经济发展“软实力”,也为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提供“硬支撑”。市人大常委会紧盯融资难、融资贵,着力破解发展难题,以人大方式优化营商环境,听取和审议了《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报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振国指出,《审议意见》办的实不实、好不好,最能体现办理单位的人民立场。相关部门要落实中央“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部署,出台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真正打破政策执行中的“上热、中温、下冷”僵局;要优化金融服务,当好银企“红娘”,引导银政企密切对接,形成融资闭环服务,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要深化担保增信机制,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健全企业贷款机制,培优企业竞争力,让金融机构放贷无忧,为我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和保障。
坚持人民至上 增进民生福祉
“人民”二字,重若千钧,为民生加码,才能为幸福加分。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人民至上,紧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监督内容,进一步加强对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切实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展开了一场人大监督与群众期盼的双向奔赴。
“民生实事,一头连着群众的阴晴冷暖,一头连着人大的履职担当。我们要把民生实事项目监督作为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推动民生实事项目真正成为民心工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振国表示。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攻坚民生之需,全过程跟踪政府承诺的“五件”民生实事办理情况,指导县乡全面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共决出县级层面民生实事65项、乡级民生实事359项,更好回应群众关切、推进民生改善。调研养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乡村医疗卫生、康养产业发展、打击治理电信诈骗违法犯罪等工作,协助民革省委开展“康养吕梁”推荐咨询活动,在更好实现吕梁百姓舒心生活、安全饮食、均衡教育、安全生产等方面,不断擦亮人大监督的“民生底色”,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成色”。
此外,市人大常委会还守护生态之绿,持续开展“吕梁环保行”活动,听取审议全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环资审判工作情况、禁牧休牧条例实施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等报告,助力吕梁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群众生活环境更优美。筑牢安全之基,开展消防“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深入各县(市、区)重点单位和重点企业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树牢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法治化水平,更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奋战巩固衔接。继续扛起督导岚县、兴县、临县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治责任,助力全市巩固衔接工作成色更足、底色更亮。3名干部常驻巩固效衔接一线,帮助包联村解决问题、争取资金、发展产业。
一次次执法检查开展,一次次的调研视察的深入,推动解决了一批难点问题,增进了人民福祉,彰显了人大监督的吕梁力度和吕梁温度。新的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将坚持与时代同行、与发展同步,不断丰富和完善监督方式,提高监督质效,在践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展现人大担当、贡献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