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舞弄百万兵。”这是孝义市皮影木偶研究会展厅内的一副对联。国家级非遗孝义皮影戏传承人侯建川便是这里的主人。他身着红色唐装,目光炯炯,精神抖擞。
在孝义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孝义皮影戏和孝义木偶戏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与碗碗腔并称为“孝义三绝”。
孝义皮影戏源于宋金,兴于明清。历史上,当地村村都有乐楼、社社都闹秧歌,鼎盛时期有上百个皮影戏班。孝义木偶戏属杖头木偶戏,其造型简洁粗犷,神态灵活生动,机关奇巧,极具北方特色。
作为国家级非遗孝义皮影戏第八代传人,山西省第三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民间一级艺术家,侯建川和他的团队可谓是在方寸舞台间“执掌乾坤”的追梦人。
在孝义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五尺纱窗灯一盏,七紧八慢戏一班。‘喔呵呵呵’一声喊,老人哈哈孩童欢。”民谣描述的便是当地皮影戏的演出场景:唢呐、锣鼓声中夹杂着胡琴声,不时还有用乡音曲调唱述故事的戏曲声;白色麻纸糊出一平方米左右的幕布,演员们熟练地操作皮影,一双巧手就可以调动千军万马,几根竹竿把戏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台下,七八个孩童和一群老大爷、老太太不时被逗乐,仰头大笑。
侯建川的童年就是在点麻油灯、糊白麻纸的年代中度过的。那个年代,皮影戏对侯建川来说就是一门手艺,为的是养家糊口。那时候,逢年过节或者谁家有喜事,孝义当地人都会邀请皮影剧团前来表演助兴。
一幕,一案,一方天地。从此,侯建川倾心皮影艺术50多年,开始了对这一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弘扬。
“木偶人的一动一静、一颦一笑都栩栩如生。乐手、表演者、雕刻艺人缺一不可。演员不在台前而在幕后,虽对伶工扮相、身段不挑剔,但要求其在操纵、唱腔方面有超常技艺。”多年来,侯建川带领他的团队,通过守正创新、打造精品,传承非遗,惠及观众,走向市场。
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基础上,侯建川与时代相结合,与大众的需求相匹配,不断探索新剧目编创、表演形式、人才培养、木偶制作等,让传统文化更符合时代审美。
侯建川将这数十载在孝义皮影戏上的研究心得进行整理,与儿子侯毅一起编纂《孝义皮影戏知识》一书。带着徒弟们一起参与拍摄中国首部皮影戏电影。侯建川将时代元素、现代故事融入皮影戏创作,推出一大批新剧目。比如在碛口的孝义皮影木偶传习培训基地创作了大型皮影情景剧《寻根黄河,梦回碛口》,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创作了《母亲之歌》,为弘扬红船精神创作了《那年、那湖、那船》,与云冈研究院数字化研究室合作,运用数字化技术,一场以云冈石窟为内容蓝本的《云冈的故事》孝义皮影戏面世……这些作品都拓展了孝义皮影戏的内涵。
随着春节的到来,侯建川和他的团队愈发忙碌。每周六下午五点,都会在孝义市博物馆进行演出,正月初一开始,还会举办“灵蛇献瑞 博物传承”活动。侯建川说,结合当地文旅景区的特色创作不同的剧目,力求以更精湛的表演技艺、更出彩的舞台效果向观众展示孝义皮影的独特魅力,讲好孝义故事、吕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