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的脚步悄然临近,喜庆的气息如醇酒般在大街小巷中弥漫开来。家家户户纷纷忙碌起来,洒扫庭院,准备张贴春联,而那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更是为节日增添了一抹浓郁的年味儿,宛如点亮了冬日里的温暖灯火。
近日,记者踏入了国家级非遗中阳剪纸市级传承人、山西省首批乡村工匠武小汾的工作室,仿佛进入了剪纸的艺术殿堂,她的作品琳琅满目,形态各异,每一幅都栩栩如生,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纸张上诉说着故事。
武小汾优雅地坐在桌前,神情专注而沉静,她一手轻捻红色宣纸,一手握着剪刀,随着剪刀的上下翻飞,宣纸在她的巧手下不断变幻着形状。不多时,一幅活灵活现的蛇年生肖剪纸作品便跃然眼前。“您瞧这幅剪纸,民间有说法‘蛇盘兔,必定富’,这一图案常被看作是财富和幸福的象征。每年春节,我们都会创作一些带有生肖元素的剪纸作品,既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氛围,也借此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武小汾一边精心雕琢着手中的作品,一边耐心地向记者介绍着。
“一剪之巧夺天工,美在民间永不朽”。剪纸,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纸艺裁剪。在中阳县,传统民俗剪纸更是承载着祖祖辈辈的生活智慧与美好祈愿,是民俗风情的生动写照。逢年过节,剪纸是必不可少的装饰,为节日增添喜庆;婚丧嫁娶,剪纸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传递着不同的情感;扎花刺绣时,剪纸提供了精美的花样;甚至民间弹唱的歌曲、口口相传的传说、神秘的神话故事,也都能通过剪纸来呈现,剪纸仿佛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民间文化宝库的大门。
中阳剪纸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我与剪纸的缘分,起始于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武一生,将毕生心血都倾注在了中阳剪纸等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与创作上,他就像一位文化的守护者,让这门民间艺术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2006年,中阳剪纸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对这门艺术的高度认可。父亲离世后,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继承父亲的遗志,让中阳剪纸这门珍贵的艺术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传承下去。” 武小汾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2009年,中阳剪纸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走向了世界的舞台。2019年中阳县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了文化传承的一张亮丽名片。
如今,武小汾依然在剪纸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她的坚守如同灯塔,照亮了传统技艺前行的道路。而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加入,也为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生命,在时间的长河中沉淀后愈发璀璨夺目,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