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为崖头村、神圪垯村、临水村,以及像这些村一样在春节期间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的村落点赞。我们应该清楚,春节,是一场民俗文化的盛宴,也应该是一场民俗文化的盛宴。
进入腊月,春节的民俗的味就来了。细数这些民俗文化,有意义更有内涵。腊月腊八开始,吃上一碗热气腾腾、食材丰富的腊八粥,既暖了身子,也开启了人们迎接新年的期望。再下来,扫尘除灰,全家总动员,擦窗户、抹桌椅、清扫角落,把家里家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寓意着扫除旧年晦气,以崭新姿态拥抱新春。到了腊月二十三,祭灶仪式更为庄重,“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期盼期望,送灶王爷 糖瓜粘嘴,饱含着人们对灶神庇佑的祈愿,也为春节的神圣氛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就是文化,这其中有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进入腊月,年关渐近,年味愈浓。写春联、贴春联是春节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在以前,家家户户都会写春联,几张红砂纸,一瓶墨汁,不会写毛笔字的会拿着礼物上门找人写,会写毛笔字的,字写的好不好,但是春联的对仗工整、寓意吉祥的道理都懂。大红的 “福”字倒贴,谐音“福到”,寄托着对幸福生活的期盼。临近年,挑选年画也是家家户户必做的,年画艺术同样大放异彩,胖娃娃抱着鲤鱼寓意“年年有余”,门神威武守护家门,驱邪镇宅,这些传统年画带着质朴的乡土气息,在城乡墙壁上讲述着古老的传说。
除夕夜是最讲究的,不仅仅是简简单单坐在一起吃个团圆饭,这样的团圆饭意义非凡。饺子形似元宝,包进硬币求好运;鱼不能吃完,象征 “年年有余”。一家人围坐电视机前看春晚,欢声笑语中,年的味道越发浓厚。
都说年最忙,忙来忙去到了除夕,守岁习俗又成了正题,过了晚上,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祈愿孩子平安成长。零点钟声敲响,鞭炮齐鸣,烟花盛放,夜空被点亮,年就这样开始了。
从大年初一到正月一整月,家家户户是喜庆的。拜年、回娘家、走亲访友、逛庙会,这里头的年俗文化越发丰富。
春节这场民俗文化的盛宴是传承,更值得坚守。
都说身处何方,心归故乡,其实这其中的伦理情缘很简单,那就是有着民俗文化的牵引,但愿这样的回归能够找到文化的真谛,更能激起文化情感和价值观的升华。本版图文:记者冯海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