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2024年工作回顾

1 多措并举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43.2亿元,居全省第二。深入开展“千项千亿”项目建设大会战,清单化推进1203个工程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省第三。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等各类资金41.78亿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量全省第一。打好“消费政策+促销活动”组合拳,新能源汽车、家电类零售额分别增长55%、40%。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减税降费退税超29亿元,兑现惠企奖补资金3.4亿元、居全省第一。

2 向“新”而行提升产业转型质效

持续推进“985”重点产业链建设,63户省级产业链链上企业总营收突破1000亿元、增长51.5%,总量全省第二、增速全省第三。累计建成智能化矿井42座、数量全省第一,煤矿先进产能占比92.9%、高于全省近10个百分点。非常规天然气产量达31.7亿立方米,总量全省第二。“杏花村汾酒”专业镇营收占到全省省级专业镇的近三成,白酒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超过13%。氢能全产业链体系初步形成,发展指数连续两年全省第一。农业龙头企业总营收突破500亿元,食用菌规模、产量均居全省第一。

3 标本兼治强化生态环境治理

坚决向结构性污染开刀,关停落后煤电机组10台、完成“三改联动”100万千瓦。持续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市区PM2.5平均浓度、重污染天数、优良天数比例均居全省前三,汾阳、交城空气质量退出全省后20。“一河一策、一断面一方案”推进重点河流治理,一体实施治污、调水、清淤、增湿、绿岸,9条河流25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

4 提效加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新增5个省级创新平台,落地转化26项科技成果,挂牌运营“晋创谷·吕梁”。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强化便民热线平台功能等若干举措,“医疗数据要素在保险风控中的应用”等10项改革事项,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受到国家部委肯定。“两不一欠”专项整治走深走实,综合信用指数全省第二。实际利用外资量全省第二,外贸进出口总量、增速均居全省第三。

5 久久为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吕梁新区加快建设,档案馆、博物馆、地方文化展示馆主体封顶,体育中心、双创中心建设完工。283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102个“口袋”公园惠民开放。强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返贫致贫风险实现动态清零。建成38个精品示范村、277个提档升级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实现自然村全覆盖。集中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72个成型成景、逐渐“火”起来。汾石高速建成通车,历史性实现“县县通高速”。吕梁到北京动车组顺利开通,瓦日铁路吕梁段开通客运。

6 用情用力优化民生保障服务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民生支出总量全省第二。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4所、中小学校16所,中考质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高考达线人数、清北录取人数均创历史新高。在全省率先推行公立医院“一次挂号管三天”并免收门诊挂号费、率先实现医保服务村级全覆盖。城乡低保标准全省第三,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县级公办托育机构全部投运,县乡村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公益性殡仪设施实现县级全覆盖。

7 毫不放松抓牢安全稳定工作

深刻汲取事故教训,建立市级领导牵头的20个行业专业委员会,扎实推进消防安全除患攻坚、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等专项行动,“一件事”全链条监管机制进一步健全。矿山领域治本攻坚“1+4”做法全省推广,消防安全“七个文件”受到省厅肯定,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下降50%以上。持续深化矛盾纠纷化解和信访法治化,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平安吕梁建设成效明显。

与此同时,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宗教、文物保护、审计统计、史志档案、地震气象、外事侨务等工作顺利开展,妇女、儿童、青少年、红十字、残疾人等工作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