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2025年工作安排

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快建设美丽幸福吕梁。

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水平,约束性指标完成省定要求。

1 着力加快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巩固拓展支柱产业优势。“煤、焦、钢、铝、酒”五大行业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90%,必须加快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一体推进煤炭产能释放和稳产保供,加快5个重点矿井建设,新增11座智能化矿井,全年产量保持在1.55亿吨以上。持续推进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加快临兴、三交北区块致密气低效井增产改造,推动2个煤矿煤层气梯级利用,确保产量稳定在29亿立方米以上。做优钢铁产业,推进3个优特钢项目,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铝镁产业聚链成群,实施4个精深加工项目,打造千亿级铝镁产业集群。促进白酒产业扩量提质,加快3个白酒生产项目建设,力争产量突破50万千升,产业链营收突破700亿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氢能产业生态体系,重点推动2个氢能产业链项目建设,争取加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加快装备制造业提质升级,启动5个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上海创力智能煤机项目建成投产。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力争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420万千瓦。做大数字经济产业,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布局。依托资源、产业优势,积极发展新型储能、固态电池、生物基新材料等产业,培育新的增长极。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做活文化旅游产业,加快杏花村酒文旅融合项目建设,支持北武当山景区提质升级,推进碛口古镇创建5A级景区,高品质打造百里黄河文化旅游带。做优生活性服务业,满足更多优质消费需求。做强现代物流业,建设晋鲁大宗商品走廊,推动临县三交东、岚县通宝铁路专用线开工,建成柳林荣欣、临县车赶铁路专用线。培育科技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2 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夯实经济增长基础

提速提质推进项目。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年”行动,谋划一批高质量项目,确保储备项目投资额达到年度计划的2倍以上,新入库转型项目投资额增长10%。优先保障重大项目,推动项目尽早开工、加快建设,续建项目一季度全部复工,新建项目一季度开工35%、上半年达到80%。强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牵引,加快祁离高速建设,开工6条过境改线项目,实施县域水网5座调蓄水库及管线工程。完善招商机制,创新招商模式,全年签约项目120个以上,引进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0个以上。提前谋划“十五五”重大项目,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项目库。

持续释放消费潜能。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进一步稳住汽车、成品油等大宗消费,促进家电家居、数码产品、餐饮娱乐等热点消费,扩大养老、托幼等服务消费。积极推动新区万达广场、柳林奥特莱斯等项目建设,持续办好“城南记忆·星空集市”,打造一批高品质消费场景和消费地标。支持各县因地制宜创建一批特色美食街区、文旅休闲街区,改造提升步行街、商业街。完善县域商贸体系,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打造区域开放高地。挖掘外贸潜力,力争7个外贸薄弱县进出口总额全部达到千万元以上,全市进出口总额增长5%以上。加大对外交流,积极开展“吕梁白酒丝路行”活动,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增发中欧班列吕梁专列,支持吕梁机场增加航班航线。

3 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推进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深化矿业权市场化改革,探索风电、光伏指标回收机制。做好人才“引育留用”文章,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2000人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2200人。

做优创新发展平台。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支持吕梁经开区建设省级转型综改示范区,发展氢能、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统筹建设“一谷三园”,用好“晋创谷·吕梁”创新平台,落地转化科技成果30项以上,力争产值达到1.4亿元以上;支持交城做大汽车玻璃省级消费品特色园区;引导岚县、交口等县依托风光资源优势,打造绿电产业园区;鼓励各开发区通过飞地园区等方式,探索开展国际合作。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再推出一批“一件事”服务场景。拓展应用“吕梁政企通”平台,新增可兑现事项100个、兑现惠企资金2亿元以上。进一步强化12345便民热线平台功能,推广“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让群众和企业的诉求都能听得见、被尊重。

促进民营经济壮大。全面落实市委“民营经济16条”。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市级重大项目建设。常态化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年内落地开工20个以上。健全融资协调机制,让企业融资更快、成本更低。

4 着力促进城乡融合,打造宜居宜业之城

做强中心城区。推进老城更新,启动凤山底、袁家庄、世纪广场3个片区改造。完善新区功能,畅通交通脉络。

抓好县城建设。支持建成区人口达10万以上的7个县城加快发展,支持汾阳建设新型城镇化国家试点、柳林建设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县、兴县建设宜居县城国家试点。

壮大县域经济。

推进乡村振兴。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完成农业生产托管250万亩以上,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24.77万亩,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507.09万亩,粮食产量达到21.78亿斤以上。做优八大农业特色产业,打造“吕梁山土特产”市域公用品牌。建设“四好农村路”612公里,实施3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40个精品示范村、290个提档升级村。持续推进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

5 着力保护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沿黄干支流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林草生态建设3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94.5万亩。力争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再完工26个,确保黄河干流国考断面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支流国考断面全部达到Ⅲ类水质。

抓好沿汾上下游生态系统治理。加快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剩余14个项目年内全部完工、整体达效。

6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提升人民幸福质感

促进群众就业增收。有序提高最低工资、基本养老金、医保财政补助等标准。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联动机制,年内开展职业培训2万人以上。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募集见习岗位2000个以上,开发公益性岗位500个以上。力争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持续推进“吕梁山护工”就业增收工程。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建设普惠性幼儿园15所,新改扩建寄宿制学校10所,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2个。每个县至少办好1所公办高中。稳步推进中职学校改革,推动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推进健康吕梁建设。启动市妇幼保健院建设,推动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院改扩建项目、汾阳医院外科住院楼建成投用。引进培养优秀医疗卫生人才,持续推进省级重点专科建设,有效提升县域医疗水平。推动基层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标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讲好吕梁故事,凝聚奋进力量。持续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支持精品文艺创作。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吕梁。打造一批非遗工坊、非遗传承所。广泛开展健步走等全民健身活动,办好沿黄马拉松等群众赛事。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持续推进基本医保参保扩面,强化医保基金常态化监管。办好县级公办示范性托育机构,普惠托位占比不低于60%。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新建改造5个社区养老工程、3个区域养老中心。持续深化殡葬改革,推动乡村公益性公墓全覆盖。启动建设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7 着力防范化解风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守牢安全生产底线。深化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突出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强化瓦斯、水、火、煤尘、顶板等重大灾害治理。加快市级战勤保障站、基层消防站建设。统筹抓好危化品、冶金工贸、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城镇燃气、食品药品等领域安全监管整治。加强极端天气、地质灾害等监测预警,加快防洪治理工程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能力提升,培育安全文化,形成“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浓厚氛围。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健全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统筹推进保交房、治烂尾、去库存。

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