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艄公多了打翻船

□ 冯海砚

近年来,吕梁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迅猛。正值春耕时节,吕梁大地少了传统的耕牛,多了大型机械化春耕设备“铁牛”。

弃耕牛迎 “铁牛”,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然而,在这一发展热潮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类似“艄公多了打翻船”的问题。随着大量农业机械涌入山区农村,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吸引了众多农户投身其中,这本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好事。但部分地区却出现了农机数量盲目增长,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的现象。众多农机手们各自为战,在有限的农田资源上争抢作业机会。

一些农村,本就不大的耕地面积上,短时间内涌入多台同类型的耕地机、播种机。大家都想尽快完成作业,赚取报酬,却忽视了合理调配。有的农机手为了抢时间,不顾耕地质量,匆匆了事;有的则因为争抢地块,与其他农机手发生矛盾纠纷。如此一来,不仅未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高效优势,反而导致作业质量参差不齐,甚至还可能对农田造成不必要的损坏,这就如同众多艄公在一艘船上,各执己见、乱了章法,最终让船有了倾覆之险。

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农业机械化推进过程中,就如同船上的“掌舵人”。在鼓励农民购置农机、加大补贴力度的同时,未能及时建立起完善的协调管理机制。一方面,对农机市场缺乏精准的供需调研,未能引导农户合理购置农机,造成部分农机过度饱和,而一些急需的特色农机却供应不足。另一方面,在农机作业服务的组织上,没有搭建起有效的信息平台,使得农机手与农户之间、农机手相互之间信息不畅,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就好比一艘船,掌舵人未能把控好航向,也未协调好众多艄公的行动,最终导致航行混乱。

要化解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艄公困境”,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政府职能部门应强化引导与管理职能,根据吕梁山区不同区域的种植特点,合理布局各类农机的保有量,避免盲目跟风购置。同时,搭建农机作业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农户的需求信息与农机手的服务信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精准对接,让每一台农机都能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发挥最大作用;对于农机手们而言,也应树立合作共赢的意识,摒弃单打独斗的观念。可以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抱团发展,统一作业标准、合理分配任务,共同提升作业质量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