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心照不宣

□ 刘继兴

遥想诸葛亮当年,潇洒至极!当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时,他不慌不忙,雅兴很浓地抚琴吟唱:“我正在城楼上观山景,耳忽听城外乱纷纷。旌旗飘展空幡影,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大敌当前,危在旦夕,诸葛亮却云淡风轻,脸上笑容可掬,琴声一点也不乱,愣是以兵不血刃的空城计吓退了已近在眼前的司马大军。

这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与京剧《空城计》的一个名场面,年幼时我很喜欢这一段。长大后,我才对这一事件的底层逻辑产生了怀疑。司马懿是何等人物,曹魏集团的第二号军事强人,怎么会如此弱智?

真相是,以司马懿的洞察力,绝对知道诸葛亮摆的是一座空城。而诸葛亮呢,也知道司马懿知道这是一座空城,他更明白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一旦诸葛亮被司马懿杀死就意味着曹魏集团最大的对手被除去,那么唯一能对抗诸葛亮的司马懿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也会死得很惨,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也。

诸葛亮的空城计之所以会取得成功,并非他的演技高,而是他跟老对手司马懿心照不宣、达成默契之结果。

司马懿之所以急流勇退,主要还是为了司马家族的安危着想。所以当司马懿的大儿子司马师执意要攻进城时,司马懿只说了八个字:你小子懂什么,快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