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连日来,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莅临汾阳,开启“曼行山西——汾阳行”文化探访之旅。继3月27日到28日,在被誉为“天下第一塔”的文峰塔,“百年老校”汾阳中学,东龙观墓群、南熏楼、后圣母庙,以及贾家庄贾街等地探访后,3月29日,蒙曼老师来到汾阳护国灵岩寺和太符观,深刻解读汾阳区域发展中的建筑文化和佛教文化。
汾阳护国灵岩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相传唐李世民狩猎在此避雨时,曾许愿有朝一日重振此寺,登基后,命尉迟敬德增修殿宇,始称“灵岩寺”。灵岩寺真正崛起于明代,到清代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后来因战乱和运动遭到破坏。1993年12月28日,护国灵岩寺被汾阳市人民政府定名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十多年不断的修缮,历史悠久的护国灵岩寺,重新焕发了生机。
上午九时,蒙曼参观了护国灵岩寺内的药师七佛多宝塔。在汾阳当地文化学者的详细讲解下,蒙曼重点了解七佛多宝塔的来历和其文化内涵。随后,登塔实地考察,并通过直播的形式对塔蕴含的文化以及小相村的历史作了生动的讲解。当代建筑师梁思成、林徽因曾考察过药师七佛多宝塔,并留下了“一塔挺秀,楼阁巍然,殿瓦琉璃,辉映闪烁夕阳中……景物婉丽可人,不容路人弃置不睬”的精美诗句。蒙曼深情吟诵这段文字,在场的人无不赞叹她渊博的学识和惊人的记忆力。蒙曼老师还提到林徽因曾与铁佛深情对视的一张珍贵照片。她说,“这张照片体现的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林徽因对古老佛像艺术的尊崇,以及她眼神中流露出的温柔与悲悯,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随后,蒙曼前往太符观,开启了探访宝藏之旅。太符观位于汾阳市杏花村镇上庙村,为道教庙宇,“太符”之名,从“太上开天执符”而来。主要建筑有山门、正殿、配殿。金承安五年(1200年),在观内创建醮坛。明、清时期均有修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蒙曼的探访从山门开始,远远望去,山门古朴典雅,色彩斑斓的琉璃瓦和长长的红墙,将人们带入清静幽雅的神秘世界。山门又像一位忠于职守的卫士,守护着里面无尽的宝藏。走近山门,镶贴在门外两壁的黄绿彩琉璃“二龙戏珠”图案,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图案中的龙雕遒劲有力,活泼灵动,两个图案中的莲花一个张开,一个闭合,形象逼真,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令蒙曼老师赞叹不已。
太符观院内,古柏森森,苍劲挺拔。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仿佛都在诉说着八百年的风雨沧桑。随着导游的步子,蒙曼进入太符观正殿昊天玉皇上帝殿。昊天玉皇上帝殿是太符观最古老的建筑,建筑时间不晚于金承安五年(1200年),距今已超过800年。大殿坐北朝南,殿前置月台,突出了正殿的位置。进入殿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玉皇大帝坐像,还有侍臣、侍女立像。玉皇大帝手持笏板做朝拜状。侍臣、侍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内壁画为三百六十五日值日神君“朝元图”。壁画内容丰富,生动描绘了道教众神朝拜元始天尊的宏大场景,情节引人入胜,线条流畅,色彩虽经岁月磨砺,依然鲜亮如新。有的壁画绝无仅有,弥足珍贵。壁画中的制酒图与杏花村酒文化有关,证明杏花村酿酒历史源远流长。蒙曼认真观察殿内的明代壁画,接连称赞这些精美绝伦的壁画非常震撼。
从正殿出来,蒙曼进入西配殿。西配殿为五岳殿,供奉的是“五岳”“四渎”。“五岳”即东岳大帝(泰山)、西岳大帝(华山)、中岳大帝(嵩山)、南岳大帝(衡山)、北岳大帝(恒山)。“四渎”即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北壁塑“五岳巡幸”图,南壁塑“四渎出行”图,这两幅图都用了悬塑艺术。各路神仙或乘轿或坐辇,或骑麒麟或坐龙,飞奔在山水云雾间。整个悬塑内容丰富,气势恢弘,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五岳殿四根柱子上各盘一条红、黄、黑、白的龙,其中黄龙的爪子抓着一个女人的头,原来这里还有一个有关孝道的传说,一个媳妇因虐待公婆被龙抓。蒙曼提出疑问,“为什么把不孝顺这样的事情都归到媳妇头上?”“在汾阳民间,不孝顺的子女都会被人们诅咒,让龙把他(她)抓了。这个传说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教化人们行善学好。”听到这样的解释,蒙曼连连点头。
东配殿为后土圣母殿。正中供奉着后土娘娘,她的两侧分别供奉着通颖娘娘、婚配娘娘、智慧娘娘、护佑娘娘、子孙娘娘、斑疹娘娘、奶母娘娘和如意娘娘。这八位娘娘是后土娘娘的不同法身,也是人们生育、健康、启蒙、品德、智慧、婚姻等的护佑神。导游讲到祭祀后土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时候,蒙曼马上联想到汉武帝的《秋风辞》也是祭祀后土之作。蒙曼老师细致观赏殿中的塑像,特别称赞怀抱婴儿喂奶的“奶母娘娘”的塑像圆润、饱满、慈悲。殿内墙壁上有“圣母出行”和“圣母回归”的悬塑,特别是其造型艺术让蒙曼不禁赞叹。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太符观独具匠心的建筑、精美绝伦的壁画、巧夺天工的悬塑、栩栩如生的彩塑,好像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奏响了经久不衰的历史乐章。文化学者蒙曼灵岩净土寻仙迹,太符圣境叩古扉,为旅游爱好者和文化研究者提供了深入了解汾阳的机会,在激活千年文脉的同时为汾阳文旅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建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