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丽霞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近日,在文水县西槽头乡闫家社村的广袤农田里,农机手们正驾驶着大型拖拉机、旋耕机等现代化农机具在田里来回穿梭……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徐徐展开。
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春耕场景,文水县安顺丰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闫立安笑容满面:“去年我们成功实施了2000亩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示范项目,这项技术显著改善了农田水肥条件,通过精准灌溉和科学施肥实现了玉米平均亩产1094.61公斤,刷新了玉米单产纪录,这让我们对今年的生产充满信心。”
“经过测算,膜下滴灌比大水漫灌总产量提升约20%,节水30%-40%,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20%,土地利用率提高8%,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防止了土壤盐碱化。这的确是一件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生产的好事。”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科尹健表示。
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应用,仅仅是撬动粮食产能提升的一个技术支点。据了解,为进一步提高粮食产能,我市布局实施粮油作物单产提升“1+N”技术模式推广项目,全市创建40个“1+N”技术推广示范片33000亩。其中千亩示范片26个,500亩示范片14个。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有“三新技术”展示田与集成技术应用田两部分。“三新技术”展示田结合吕梁市生产实际,发现应用一批适应各县(市、区)生产条件,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粮油作物新品种、粮油作物耕作新技术及粮油作物种植新农资,努力为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开拓新路。集成技术应用田以“千亩示范,万亩响应”为建设思路,重点围绕膜下滴灌、浅埋滴灌及全生物降解膜覆盖技术,采用“1+N”技术推广模式,即在项目区主推1项核心增产技术,附加若干项其他配套技术,构建粮油作物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
“我们在组织相关单位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遴选出了适合我市农业生产的8类54项主推技术,并进行推介发布,引导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科学选用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同时,加大对服务主体的奖补和补贴力度,继续推广完善党组织引领农业生产托管模式,狠抓撂荒地复耕复种等,通过多种举措,带动全市粮食作物大范围均衡增产。”尹健告诉记者。
农业技术推广是打通科技创新与田间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只有让先进技术真正“扎下根”、优良品种切实“结出果”,才能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广袤田野间的丰收实景,最终凝聚成端牢中国饭碗的坚实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