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娟娟
春风翻山越岭,温柔地唤醒石楼县的山山水水,田埂上,嫩绿的小草悄悄探出脑袋,像给梯田镶嵌了绿色的花边,田间地头的田长制公示牌在晨光中格外醒目。作为我市典型山区农业县,石楼县正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在黄土沟壑间书写着耕地保护的生动答卷。截至2024年末,全县耕地保有量达43.6517万亩,远超36.2493万亩的保护目标,为端稳“中国饭碗”筑牢根基。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石楼县2024年耕地保护目标是36.2493万亩,尽管面临生态保护、建设用地需求等多重压力,该县通过严格管控耕地流出、积极推进耕地流入,2024年耕地保有量达43.6517万亩,稳定在目标线以上。
在耕地布局优化上,石楼县着力提升优质耕地占比。从2020年至2024年,五年间优质耕地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为粮食稳产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石楼县自然资源局负责人介绍:“我们对每一块耕地‘建档立卡’,通过遥感监测、实地核查等手段,确保每一寸耕地都得到有效保护。”
智慧田长制织密管护网络。在灵泉镇关头村,村级田长王建国正通过手机APP记录巡田情况:“每天走一遍,哪里有违建、哪里有抛荒,都能及时发现。”2024年,石楼县全面推行县、乡、村三级田长制,将全县耕地划分1237个网格,135名田长“挂牌上岗”,实现“责任到人、监管到田”。
科技赋能让监管更精准。该县运用无人机巡查、大数据比对,对临时堆放料场、古贤水库淹没区等特殊图斑分类处置,整改完成率达91.3%。同时,规范临时用地管理,2024年延续和新办4宗临时用地,均严格落实复垦承诺,确保“占一补一、恢复原貌”。
刚柔并济守护“永久粮仓”。石楼县2024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23.57万亩,年末实有23.6620万亩,超额完成任务。面对国土变更调查中发现的2865亩疑似流出图斑,该县严格区分国家批准生态退耕、林粮间作等合理利用情形,对违法流出“零容忍”,同步推进0.6538万亩储备区划定,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从沟壑纵横的荒山到层层叠叠的梯田,石楼县的耕地保护实践,是山区县统筹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的生动缩影。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多元共治,实现了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石楼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坚定地说:“耕地是农民的‘饭碗田’,也是乡村振兴的‘根基田’,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土地,更是子孙后代的‘饭碗’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