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要闻·广告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与企业文化的创新融合路径探析

□ 刘 佳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支柱,始终肩负着政治责任、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在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既需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作用,又需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以激发组织活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思想政治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不仅是理论层面的创新命题,更是实践层面的系统性工程。两者的深度融合能够为国有企业注入政治定力与文化活力,形成“党建引领、文化聚力、价值共生”的发展格局。本文从理论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三个维度,探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与企业文化的创新融合机制。

一、思想政治与企业文化的内在逻辑关联

思想政治与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中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在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实践,其核心是通过理论教育、价值观引导、组织建设等方式强化党的领导,确保企业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精神标识,其功能在于凝聚共识、塑造品牌、驱动创新。二者的融合本质上是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的辩证统一,具体表现为三重逻辑:

(一)价值导向的同构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基。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经济主体,其文化基因中必然包含“国家利益至上”“社会责任优先”等政治属性。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与企业文化倡导的团队协作、奉献精神具有目标一致性。二者的融合能够将宏观价值理念转化为微观行为准则,形成“国家使命—企业愿景—员工价值观”的传导链条。

(二)功能作用的互补性

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政治理论学习、组织生活等形式强化员工的政治认同,企业文化则通过制度规范、仪式活动等载体培育职业素养。前者侧重思想引领,后者侧重行为塑造。二者的互补能够构建“思想认知—情感认同—实践自觉”的完整闭环。例如,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企业使命宣言,既增强文化的政治高度,又赋予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载体。

(三)创新驱动的协同性

新时代国有企业面临数字化转型、全球化竞争等挑战,思想政治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能够形成创新合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战略定力,确保改革方向不偏离国家需求;企业文化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管理模式与技术革新。二者的协同有助于破解“重业务轻党建”“重效益轻文化”等发展失衡问题。

二、融合实践中的现实挑战

当前国有企业在推进二者融合过程中仍面临多重矛盾,制约了协同效应的释放:

(一)认知偏差导致形式化倾向

部分企业将思想政治工作等同于理论说教,将企业文化简化为文体活动,忽视二者在战略层面的整合。例如,党组织生活与企业文化培训各自为政,理论学习与业务实践脱节,导致员工产生“两张皮”的认知割裂。

(二)代际差异引发价值冲突

随着90后、00后新生代员工成为职场主力,其个体意识强、价值多元化等特征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体主义导向形成张力。如何将党的理论话语转化为青年群体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成为文化融合的难点。

(三)数字化转型提出新要求

在人工智能等技术重塑组织形态的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灌输模式与企业文化传播方式面临效能衰减。虚拟空间中的价值观渗透、碎片化信息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安全等问题,对融合创新提出更高要求。

三、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创新融合的实践路径

实现思想政治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耦合,需构建“理念—机制—载体”三位一体的融合体系,具体可从以下维度突破: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融合型价值体系

在战略层面明确“党建引领文化、文化赋能党建”的指导思想,将党的理论、政策要求嵌入企业价值观。例如,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转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双向嵌入”机制:党组织成员参与企业文化委员会,文化部门负责人列席党委会议,确保政治要求与文化建设的同步规划。

(二)创新内容表达,增强价值传导效能

开发“政治话语—文化符号—员工语言”的转换机制。运用故事化、场景化手段诠释理论,如将工匠精神与党员先锋岗建设结合,制作微党课、文化IP等新媒体产品。构建分层教育体系:对管理层强化“国之大者”意识培训,对技术骨干开展“卡脖子”攻关精神培育,对青年员工设计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

(三)深化数字赋能,打造智慧融合平台

建设数字化党建文化平台,整合在线学习、互动社区、舆情监测等功能。利用大数据分析员工思想动态,精准推送个性化教育内容。

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在融合场景中的应用,如开发“红色文化VR体验馆”“云端组织生活会”,增强参与感与时代感。

(四)完善制度保障,形成长效机制

将文化融合成效纳入党建考核指标,建立“思想引领指数”“文化凝聚力指数”等量化评估体系。设立专项创新基金,鼓励基层单位开展“一支部一品牌”“文化创新实验室”等试点项目,形成可复制的融合模式。

四、结语

思想政治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创新,是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种融合绝非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要通过价值重构、机制创新与技术赋能,形成“1+1>2”的协同效应。在价值维度上,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企业使命愿景,又要提炼具有行业特质的经营哲学;在机制层面,需建立党组织与企业治理机构双向嵌入的决策模型,通过“三重一大”制度与企业战略规划的无缝衔接,构建政治保障与市场逻辑兼容的制度框架。在实践路径上,需突破传统思维定式,既坚守“国企姓党”的政治本色,建立“红色基因”传承的常态化机制,又遵循企业文化发展规律,创新情景式、体验式的文化传播矩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有企业治理体系。

(作者单位: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机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