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读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

——写在《读书》开栏一周年之际

□ 李牧

去年今日,第二十九个世界读书日,《读书》栏目正式开栏。今天,又逢4月23日,读书日已晋级三十,《读书》专栏也迎来开栏一周年纪念日,于栏目来讲,是个有意义的日子。按惯例,一周年总是要有所表示才好,我们自也不能免俗。周年庆之类的,过于喧嚣,而一言不发,似乎也有些太过冷清。那便说几句话,讲讲这一年来的《读书》吧!

《读书》每月发一期,加上今天的这期,正好12期,满满一个轮回。这一年间,我们共推荐51本好书,刊发文章36篇,其中特约名家撰稿、来稿、言论各占三分之一。一年间,每逢稿件到手,我都要认真拜读,当然这是编辑职责所在,但最主要的,还在于与作者基本相识,有的还相交颇深,因此,非常乐意通过他们谈读书的文章,来更加了解他们。这一读下来,时而抚掌赞许,时而会心一笑,常有深得我心、我亦如此之叹。

这些文章是这样的精美有趣,我忍不住要在读者诸君面前显摆显摆,按发表时间顺序分别是:《“叼零食”》《嗜书如命》《书伴我行》《食书养命》《云梯、基石、源泉》《读书是一种修行》《读书简历》《有所寄》《岁末书单》《书香年华》《在他写的书中回忆他》以及本期刊发的《书页间的时光》。题目为文胆,是文章的灵魂所在。观题,多半已知文意。再看看作者为谁:李够梅、马鸿宾、李峰、马明高、梁镇川、雷国裕、高丽萍、任良、冯海砚、彭斌。他们或是名作家、名评论家,或是名记者、名编辑,或是文艺界的前辈老师,或是新闻界的领导。身份虽有不同,但对读书的热爱却无差异。读书,在他们的生活和生命中,都极为重要,不可或缺。而读过的书,在漫长岁月的浸润下,早已融入身心,成为他们自己。什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他们身上,便有了具体体现和注解。

栏目在策划和筹备时,得到社长彭斌的大力支持。彭斌社长对读书是深爱之,笃行之。我自然是很想让他为栏目撰稿,于是再三发起邀约。彭斌社长公务繁忙,踌躇犹豫,未肯应许。直至我以大义说之:领导带头写稿既可以为栏目增色,也可以为阅读推广之事赋能。彭斌社长终于松口应允。于是,便有了这篇《书页间的时光》。

彭斌社长文中有引用宋朝诗人翁森《四时读书乐·春》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极言读书之乐,我亦效仿之,特引清代诗人萧抡谓之《读书有所见作》,做这篇小文之尾: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