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摆摊吆喝也要讲艺术

□ 冯海砚

街头巷尾摆摊卖货,吆喝声是少不了的。卖同样的货物或是占着同一地段的摊位,会吆喝的,或者愿意卖力地去吆喝的摊位往往生意火爆。人们都一窝蜂凑在跟前看热闹、挑货品、讨价格。

早上起来,大街小巷、早市上、公园游园门口,“陕西芝麻甜瓜,处理了,10元2斤。”稍微往近一靠,满满的甜瓜味,再听听价格,处理价格?应该不算太贵。好多人第一时间会主动上前购买。实际上,根本不是什么处理价格,这是摊主的一种吆喝艺术,一大清早哪里来的处理价格。因为你会发现,就是到了晌午或者傍晚时分,他照旧还是这句吆喝声,价格还是原来的价格。

这就是一种买卖艺术。他给消费者一种错觉,吸引你、诱惑你去购买,纵使你可能没有购买欲望,但是他的吆喝广告语真能引导你去消费。

摆摊吆喝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叫卖,它更是一门艺术,蕴含着智慧、技巧,更蕴含着文化魅力。

现实生活中,摊主们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声音,将自己兜售货物的特点、优势和价格等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好的吆喝声,往往能够瞬间吸引行人的目光,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卖烤红薯的摊主,会用浑厚的嗓音喊出“烤红薯咯,热乎的烤红薯”,在寒冷的冬天,人们说话中透着寒气,但从那声音中折射出来的是暖暖的香味和香味逼人的暖意,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

吆喝的艺术不仅在于语言的表达,更在于情感的传递。摊主们在吆喝中融入了对货物的喜爱和对顾客的热情,这种情感能够感染消费者,建立起一种信任和亲近感。消费者在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氛围中,更容易放松警惕,愿意尝试和购买商品。这种情感的互动,是现代商业中所缺失的,它让买卖不再是一场冷冰冰的交易,而是一次充满温度的交流。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吆喝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摊主们需要不断创新,赋予吆喝新的内涵和形式。一些摊主会在吆喝中加入幽默元素,用风趣的语言吸引顾客;有的则会结合当下流行的网络热词,让吆喝更加贴近年轻人的审美。卖水果的摊主用“新鲜又实惠”来吆喝,瞬间吸引路人的目光。冰糖葫芦的吆喝声“冰糖葫芦咯,冰糖葫芦咯”,不仅是一种叫卖,更是一种对老文化的传承。革命战争影片中卖花的姑娘用轻柔的声音喊出“鲜花咯,新鲜的鲜花”,那声音中透着的温柔和细腻,让人感受到女性如花的温婉之美。

当然,吆喝艺术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与现代商业和文化相结合,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期待更多有创意、有温度的吆喝声出现在城市的街头巷尾,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更多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