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北国的四月。春风骀荡,繁花簇拥,处处涌动着饱满和旺盛的成长。循着黄河一号公路吕梁段的脉络,贴着大地滚热的温度,我再次驱驰西河拐上的曲峪古镇,只为赴一场春天之约,溯游黄河与古镇携手的文化之旅。
一
黄河之水天上来,每一朵浪花,都是生命在欢动。她一进山西,便向对岸的陕西弯了一拐,形成了南北七百多公里的晋陕大峡谷风貌。吕梁一带的黄河地貌,大多是石山脊顶上的黄土帽儿披风坡,瘦瘠陡薄,自古以来十年九旱。但沿河却三里一小村,五里一大村,水旱码头和津渡星罗棋布,向来人丁兴旺。
曲峪古镇就是这西河拐上的一个古渡口,它与陕西佳县叶子坪村隔河相望,素有“赛苏州”的美誉,也是大河上下有名的古老集镇。直到现在,曲峪仍保留着集会的传统。每到集会日,黄河两岸及上下游几十里的人们汇集来此买卖交易,堪称临县的西部香港。
京包铁路开通之前,黄河是中国北方的物流大动脉。古镇躺在长河的臂弯里,很早已是舟车辐辏之地,明朝时就有曲峪、开阳、白道峪等津渡和堡寨,因此也养育了无数靠扳船生活的黄河人。
黄河河运是分季节的,她那三月的温顺、七月的放纵、九月的丰满、腊月的冷峻被船家们吃得透透的。每到开河时节,河面舟船翩闪,汉子们便在黄河里讨生活。赤日炎炎,装满货物的上行船只沿着河面缓缓而行,悬崖峭壁间的纤道上,扳船工们赤着背,弓着身,屁股撅得高高的,脖子拉得长长的,手足并用尽死力拉船。他们的身体几乎与地面平行,在荡气回肠的号子声中与大浪搏击,看得人触目惊心。
北辰星拱,大美开阳。开阳的村庄地标是以北斗七星斗柄上最耀眼的开阳星向外界展示着村庄的名片。村东的“官帽石”巍然矗立,这块被岁月打磨得锃亮的巨石,是黄河最忠实的守望者,也是当下游客打卡的重要地标。开阳村还是红枣的起源地之一。天工开物红枣前世今生,据考证,其栽培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红枣耐旱防涝,营养丰富,是先民们种植培育的木本粮食,是济世救民的“铁杆庄稼”。而沿河一带的红枣以开阳为最,有“开阳红枣甲天下”的美誉,乾隆年间曾被定为皇室贡品,以其核小、皮薄、肉厚、果甜成为乾隆皇帝的专供。如今,开阳红枣是全国十大名枣之一,于2012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而登记保护。开阳是临县现代化红枣种植示范地,建有红枣林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园区,红枣产业已然是全村的支柱产业之一。
白道峪村贺氏先民遗留的九十九眼半窑洞让我屏息,那故意少凿的半眼窑洞,是留给岁月的呼吸孔。夕阳斜照,在斑驳的墙上投下深深浅浅的光影,像一页正在徐徐展开的竹简,写着“月满则亏”的古老箴言。国人如此处世行事哲学深刻影响了贺氏家族,这样的精神遗存,这样的格局,这样的襟怀,自然非同凡响。
二
去车泛舟,漫游在曲峪上下十几里河道上,随处可见浪涛经年在岩壁上抚下漫长岁月的深刻记忆,这便是“天下黄河第一画廊”上壮观瑰丽的水蚀浮雕奇观,堪称“黄河魂”。
船行大河上,人在画中游。岩壁蚀刻出万千形态,此处如群兽奔突,彼处似仙人驾云。细辨之,又有楼阁参差,舟楫纵横。水线蜿蜒处,更显出些文字模样,却无法能识。亲临境地,独特的天下黄河第一画廊景观果然名不虚传,叹为观止。
我们登岸远眺,满河碎银璀璨,晋陕两岸随处可见黄河旱运码头旧迹。天气异常晴朗,艳阳当空,宁静的古镇呈现在明静的天宇下,只见河床沙汀古柳婆娑处,有一农夫独坐绿荫,一犬安然憩于一旁,大自然间的万物不动声色地攒积着生长的力量,古老的母亲河尽显三月的秀逸。
三
古塞雄风,堠火千年。吕梁是山西表里山河的一个缩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这里一直是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文明冲突和交融之地。在这里,汉文化开始具有了马背上的雄风,两种文明碰撞,从此中华文明气象大振。
曲峪作为边塞古镇,既是通商要隘,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见证过无数次烽火硝烟。清雍正年间,临县知县严遂成巡访边塞,作《曲峪镇远眺》,诗云:
地近边秋杀气生,朔风猎猎马悲鸣。
雕盘大漠寒无影,冰裂长河夜有声。
白草衰如征发短,黄沙积与阵云平。
洗兵一雨红灯湿,羊角魫鱼堠火明。
遥想当年,这位清朝官员立于沙风劲起的河岸,面对浊浪咆哮的暗夜长河,戍守边塞士卒枕戈待旦的警戒状态与整夜长明的堠火,撞击灵魂的豪情壮志跃然而出,引发雄壮吟咏。
严遂成在官尽职,所至有声。他作的战争题材咏史诗《三垂冈》可谓英雄悲歌、历史回响。咏叹五代李存勖创立后唐的立国之战——三垂冈战役。这场战役同样也引起毛主席的关注,并亲手书写此诗。如此三垂冈可谓奇战、奇诗、奇书。
四
古人云:十步之泽,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古镇如此物志人文,自有英才辈出。早在1926年,曲峪村人贺三多(1905—1973)在汾阳河汾中学读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是临县早期的共产党员之一。同年,他回到家乡创办曲峪两级小学,聘请白启诚(共产党员)、贺恒到校任教,以教书为掩护宣传革命,发展党员。1926年9月,贺三多领导创建了临县境内继碛口后的第二个党支部——中共曲峪党支部,并担任书记。
曲峪是中共临县县委的摇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汾阳特支书记李伯生受阎锡山政府通缉,被迫转移到曲峪镇两级小学任教。在他的指导下,中共山西省特委批准,在曲峪成立了中共临县县委,党内代号为“林森”,贺三多任县委书记。
抗战时期,在敌人飞机的轰鸣声中,这位晋西战士在粗粝的窗纸上书写下:“保我众生,必先驱逐日寇;慈航普度,最后独留汉奸”,其墨迹未干,被河风吹得猎猎作响,至今犹如一面战旗在古渡高高飘扬。
走进前曲峪村,一排红砖窑洞式宅院亦十分引人注目,这便是李鼎铭旧居。历史的镜头拉回到1947年,国民党军队围剿延安,中共中央后委机关、陕甘宁边区政府后方人员,西北部队后方留守机关、医院、被服厂等单位3200多人,从陕北迁来吕梁。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东渡黄河辗转迁居前曲峪,在这处宅院里居住了半年之久。
抗战时期,日寇垂涎晋西,但慑于山河险要,未能久占。延安时期,国民党对陕甘宁经济封锁,这里是边区的生命线,西河沿岸,村村都是中央机关的驻地。到了革命的转折关头,毛主席带领中央机关从古镇下游的高家塔东渡黄河来到吕梁,走向全国,建立了新中国。
立于古镇,黄河画廊岩壁上的水痕有如冲锋的战士、飘扬的党旗,那是黄河用五千年功力,刻在晋陕峡谷上的《红旗谱》,她以不为时世所左右的恒定气韵,奔腾而来,浩荡而行。
五
当下的开阳和白道峪是吕梁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旅游示范村。去年以来,一方政府挺膺而行,全力打造,为曲峪古镇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古镇依托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以其独有的魅力成为“百里黄河精品旅游带”上璀璨的明珠。
来古镇吧,听涛声,观浮雕,品红枣,享受视觉、味觉的盛宴,让城市的匆忙在烟火中慢煮,让奔波的心灵在星河里流放。再去正觉寺、十二连城、娘娘庙、玉皇庙、关帝庙打个卡,穿越寺庙的香火去探寻中国人基因里最初始的信仰。在打儿窝娘娘庙前听村里的老婆婆讲述神奇的灵验故事,王氏的传奇因果。也不妨在佛像前闭目合指,祈愿天下苍生平安顺遂,好运吉祥。
向晚时分,我和古镇老人的攀谈仍意犹未尽,想到居住的小城滨河路上的华灯此时该上了,路边大巴车的马达声也在催促起程。我不由地再次仰望长河的星空皓月,思绪飘摇回溯大禹当年奔走思索、治理水患,突然感到自己未有的虚无。读黄河,明天下!治水也是领悟水,而领悟了泱泱大河,也就领悟了生命的本质。有如正觉寺大雄宝殿里的老僧,面对泛黄的墙壁,引领着黄皮肤的我重新认知这块黄土地和黄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