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我省小麦后期田间管理意见(2)

二、密切关注天气,做好防灾减灾

1. 干热风预防。小麦灌浆期如遇干热风,会导致小麦青枯、早衰,严重影响粒重。一是要适时浇好灌浆水,对土壤墒情不足的麦田,在小麦灌浆初期及时浇水,满足后期水分需求,改善田间小气候,预防“干热风”危害。浇水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选择无风天气小水细浇,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烂根早衰和后期倒伏,有微喷灌、喷灌设备的地块,在干热风来临前适量喷水。二是及时叶面喷施,在小麦灌浆期通过适时喷施磷酸二氢钾、有机类水溶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提高小麦抗逆能力。

2. 倒伏防控。受群体偏大、茎秆纤细及降雨等因素的影响,小麦后期存在倒伏风险。浇水前要特别关注天气变化,如遭遇风雨天气,要立即停止田间灌水,防止因土壤和植株含水量过大,加重根倒伏和茎倒伏的风险。

3. 防“烂场雨”。籽粒蜡熟末期是小麦收获的最佳时期,此时易发生“烂场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进行收获机械与烘干设备检修,适时进行抢收,提高机收作业效率,减少机收损失,确保小麦颗粒归仓。优质专用小麦应单收、单贮、单运,提高品质和效益。

三、合理调控水肥

1. 因墒防旱补水。灌浆期如果土壤水分不足,会导致籽粒退化干缩,穗粒数和粒重降低。因此,进入灌浆期后,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供应,是延长叶片光合功能期、预防早衰、提高粒重的重要措施。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时,有水浇条件的应及时浇好灌浆水。浇灌浆水应遵循四个原则:一是要少浇勤浇,每次水量不宜过大;二是严禁在风雨天气浇水;三是在成熟前半个月停止浇水;四是对氮肥施用量过多的麦田要严格控制灌水。

2. 叶面喷施防早衰。灌浆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最重要时期,也是防早衰、增粒重的关键时期。小麦灌浆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1~2次,可弥补根系吸收养分的不足,有效增加植株体内的磷钾素,增强小麦抗逆能力,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小麦生理活性,加快灌浆速度,促进小麦落黄好,成熟早,并可预防和减轻干热风和青枯危害,增加穗粒数,稳定千粒重,从而提高产量和改进品质。无论水地旱地,均可在抽穗至灌浆中期每亩喷施磷酸二氢钾150克+芸苔素内酯10毫升,兑水40~50公斤叶面喷施。对强筋小麦、脱肥发黄麦田、受冻麦田以及受雹灾麦田可配施适量尿素混合喷施,每亩用尿素1公斤+磷酸二氢钾100克-150克+芸苔素内酯10毫升,对水40~50公斤,叶面喷施2~3次,喷施间隔时间为10天左右,叶面喷施要避开高温时段,防止烧叶。

四、适时开展收获

1. 做好收获准备。提前做好收获机械的检修和调试工作,准备好晾晒场地和仓储设施,确保收获后的小麦能够及时晾晒、安全储存。

2. 把握收获时机。小麦蜡熟末期及时收获,避免因收获不及时造成落粒、倒伏等损失。

3. 推进机械化收获。积极推广小麦机械化收获技术,提高收获效率和质量。在收获过程中,要根据小麦生长情况和地形条件,合理调整收获机械的作业参数,减少收获损失。

据山西省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