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打通“家门口”就业堵点

□ 冯海砚

“家门口”就业本是双赢之举,既能让“家门口”的求职者兼顾家庭与工作,又能为本地企业提供稳定劳动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要破解这一困境,政府部门和企业需同发力。

从企业角度看,本地企业出现“用工荒”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部分企业的薪资待遇缺乏竞争力。在如今物价上涨的背景下,如果企业给出的工资无法满足求职者的基本生活需求,自然难以吸引他们。有的企业多年来工资几乎没有涨幅,还比不上外出务工收入的一半,求职者为了获得更高收入,只能选择背井离乡。另一方面,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有待改善。一些本地企业劳动强度大,且不重视员工培训与职业晋升,让求职者看不到未来发展的希望,这也使得他们对这些企业望而却步。

从求职者角度而言,家门口难找到合适工作,问题同样复杂。其一,就业信息不对称。很多求职者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有限,当地企业招聘信息未能有效传达给他们,导致双方错过合作机会。其二,求职者技能与企业需求不匹配。随着产业升级,企业对技术型人才需求增加,而多数求职者技能单一、文化水平较低,无法满足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即使有岗位,也难以胜任。

作为吕梁本土培养出来的劳务品牌——吕梁山护工,政府更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搭建高效的就业信息平台,整合各类企业招聘信息,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发布,让求职者能及时获取。同时,持续加大吕梁山护工适应本地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投入,根据吕梁产业发展需求,开设针对性强的技能培训班,提升吕梁山护工就业能力。

企业自身也应该转换思路、改善用工条件。一方面,提高薪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建立合理的薪酬增长机制和完善的福利体系,增强对本地人员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为员工提供培训和晋升机会,让求职者在企业中有归属感和成就感。

“家门口”就业的美好愿景不应被这些主观性的问题阻挡,只有各方协同合作,打通堵点,才能实现企业与求职者的供需平衡,破解“用工荒”与就业难的双重困境,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共享美丽幸福吕梁建设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