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德辉
乙巳之年,孟夏时节。在毕业四十周年这个充满纪念意义的时刻,原吕梁师专85届中文班40多名学子重返母校——吕梁学院,在第十八届“圆梦文学奖”颁奖典礼之际,为母校敬献了一座高6米的花岗岩孔子塑像。这座凝结着同窗深情的文化丰碑,在母校的青山碧水间正式揭幕,成为连接“1985”与“2025”两个时空的精神坐标。
孔子雕像以《论语》“六十耳顺”为意象精心雕琢,通体采用晋北花岗岩石精心打造而成。6米高的圣人像巍然矗立于1.5米厚的基座之上,既暗合四十七位花甲学子对“圣人训诫”的终身践行,更象征着母校教育如磐石般奠定每位学子的人生根基。孔子双手交叠于胸前,广袖垂落如云卷云舒;面容慈蔼而目光深远,恰似《论语》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生动写照。基座正面“万世师表”四个红色大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背面则铭刻着四十七个熟悉的名字——那是85届中文班青春诗册里最生动的注脚。
孔子雕像选址于吕梁学院内的弘信楼东侧,弘博楼南侧,弘智楼西侧,楼宇环抱,地形开阔,依山傍水。当第一缕晨曦掠过圣人峨冠,花岗岩表面便会泛起温润的光泽,仿佛穿越时空的谆谆教诲。揭幕仪式上,圆梦文学奖发起人85届中文班代表王彤宇同学动情地回忆:王谦泰老师讲解《论语》时曾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当年晨读时的琅琅书声,至今仍在耳畔回响。这座塑像不仅寄托着对“高山仰止”师道传统的追慕,更承载着中文系学子“为天地立心”的文化自觉——母校赋予我们的不仅是锦绣文章,更是立身处世的精神基因。
四十年白驹过隙,从青涩学子到花甲之年,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师专文脉。正如塑像基座上特意保留的天然石纹,那是岁月馈赠的智慧年轮,也是四十七位学子对母校永不褪色的赤子之心。文学奖获奖学子在孔子圣像前朗诵《关雎》《大学》片段时,在场的原吕梁师专85届中文班老校友们依稀又看见了那个手捧《论语》,在梧桐树下背诵“学而时习之”的年轻自己。
文末,附《瞻圣像有感》诗一首:
花岗岩上立春秋,
六米风骨映杏楼。
四十载后重聚首,
犹闻论语诵声悠。
双手交叠藏智慧,
目极远方思不休。
万世师表铭石处,
多少青春此地留。